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一年少了2.11万所!幼儿园“消失潮”来袭:平均每天60所关门

发布时间:2025-08-30 07:21:05  浏览量:2

锈迹爬满滑梯栏杆,秋千在风里晃不出半分往日的弧度,空荡的教室连回声都淡得像没存在过——这不是暑假的暂歇,是一场无声蔓延的幼儿园“消失潮”。

王阿姨站在小区配套幼儿园门口,盯着墙上“停止办学”的公告发愣。

“才三年啊,当初孙子要进这园,他爸妈凌晨三点就来排队,现在连孩子的笑声都没了。”

今年春天,这所开办不足五年的幼儿园,成了全国2.11万所关停园所中的一个缩影。

曾几何时,“抢幼儿园名额”是大城市家长的共同记忆:北京家长裹着棉被在园门口搭帐篷通宵,上海家长为一个学位托遍关系,三四线城市也常有“名额靠抢”的热闹。

如今景象彻底反转。2023年,全国幼儿园数量锐减2.11万所,平均每天近60所悄然退场。这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教育生态的剧烈重构。

“去年还有12个班,今年只剩7个,每个班孩子从30多降到20多,照样招不满。”北京丰台一位民办园长的话,道出了行业的普遍困境。

这场“关门潮”,是三重现实压力的叠加共振。

最直接的推手是生育率断崖式下跌。2017年全国新出生人口还有1723万,2023年只剩902万,六年近乎腰斩。孩子少了,幼儿园自然“吃不饱”,尤其民办园首当其冲。

其次是普惠政策的冲击。政策要求普惠性幼儿园成为主体,收费被严格限制,但运营成本却在涨:“房租年年涨,老师工资不能降,可每个孩子每月收费只能定在1500元,实际成本得2000多,招一个亏一个。”一位转型的民办园长算了笔账,最终只能选择关停。

最后是人口流动的错位:一线城市外来人口回流,三四线城市和农村人口外流,这些地区的幼儿园先“断流”,乡村园的关停比例更是远高于城市。

幼儿园的关停不是终点,教育规模缩减正顺着年龄线向上蔓延。

今年夏天,多地小学已感受到“寒流”:河北某县一所小学,今年一年级仅招到48人,去年还能收90多;个别乡村小学甚至出现“教师比学生多”的窘境,校长直言“照这趋势,五年后不少小学得合并或关闭”。

高等教育也无法独善其身。韩国的先例已摆在眼前——过去10年,韩国高校减少了近30%。随着适龄人口持续减少,中国高校未来或许也将面临“招生难”的挑战。

面对生存危机,行业开始主动破局,寻找新的生路。

托育转型成了最热门的选择。“去年增设了0-3岁托班,现在托班反而比大班热闹。”上海一家民办园负责人说,低龄托育需求的爆发,成了不少园所的“救命稻草”。

拓展服务边界是另一条路径:周末开亲子班、寒暑假办托管,甚至有人把目光投向养老领域。“我们有场地、有厨房、有保育经验,为啥不能服务老人?”一位园长的反问,撕开了“跨界”的可能。

还有部分幼儿园转型社区教育中心,不再只服务孩子,也面向成人和老人开设课程,变成老少共融的“多元学习空间”,让闲置资源重新活起来。

2.11万所幼儿园消失的背后,是中国教育资源配置的历史性转折——过去追求“规模化扩张”的模式已过时,“高质量、个性化”成为新方向。

办学思路要变:“小而精”将取代“大而全”,园所不再拼数量,而是拼课程质量、服务细节;教师队伍要调: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渐显,高校需及时调整招生计划,避免人才浪费;政策重点要转: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偏远地区儿童教育保障成关键,流动幼儿园、共享教师等创新模式,正等待更多探索。

北京一家转型成功的幼儿园里,墙上还贴着孩子们褪色的画作,小小的桌椅依然整齐排列,但园长早已放下过去:“现在80个孩子里,30个是2-3岁的托班宝宝。未来不属于只会办传统幼儿园的人,属于能接住新需求的教育者。”

教育格局正在洗牌,有人看见危机,有人抓住机遇。唯一确定的是,那个“入园靠抢、园所遍地”的旧常态,再也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