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电话手表不是问题源,家校学会引导才是真解法

发布时间:2025-08-29 17:11:31  浏览量:1

□尹艺霏(防灾科技学院)

开学临近,学生和家长都不免陷入“焦虑”。8月28日,“家长建议禁止学生带电话手表上学”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关注。该问题不仅仅聚焦于“电话手表”本身,更是家长对孩子沉迷娱乐问题的持续性焦虑。但将“禁止”作为唯一解决方案,看似简单直接,实则是对教育责任的回避——在信息浪潮席卷的今天,试图让孩子脱离通信工具进入“无网孤岛”,既不符合现实,也错失了一次培养孩子网络素养的重要机会。

很明显,使用“一刀切”的方法解决问题,本质上是用“堵”代替“疏”的懒政思维,这也是对孩子教育的不负责。家长担忧孩子在使用电话手表的过程中沉迷娱乐、耽误学习,但电话手表只是一个工具,工具的利与弊只在于如何使用。

信息时代的教育,从来不是让孩子退回“无科技时代”,而是教会他们在科技浪潮中保持清醒。现今,电话手表早已不只是“接打电话”的工具:它的定位功能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行踪,避免安全隐患;其社交属性也能让孩子在课间与同学约定周末活动、分享学习笔记,成为友谊的“纽带”。若简单禁止,不仅切断了家校间的安全联系,更剥夺了孩子锻炼社交能力的重要方式。况且,我们不会因孩子可能写错字而禁止其用笔,也不该因担心滥用而剥夺他们接触现代通信工具的权利。

让电话手表从“问题源”变为“成长助手”,学校的教育引导不可或缺。不少家长武断地“禁止携带”,却忽视了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学校不妨探索将“电话手表使用”纳入信息化教育课程:可以组织“我的手表小用途”分享会,让孩子主动探索手表在学习中的正向价值,比如用计时功能管理作业时间、用备忘录记录课堂重点;也可以制定“校园手表使用公约”,和学生一起约定“上课期间调至静音模式”“不传播无关娱乐内容”等规则。当孩子在集体中学会“工具为我所用”而非“被工具支配”,他们获得的不仅是使用电话手表的分寸感,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数字素养——这种素养,远比“禁止携带”更能应对复杂的信息社会。

家长的平等沟通,更是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的关键。许多家庭的矛盾不在于“是否带手表”,而在于“家长单方面禁止,孩子偷偷使用”的对抗。与其强硬剥夺,不如坐下来和孩子一起制定“使用协议”,清晰划定使用范围与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是“管理者”,而是“陪伴者”。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会更愿意主动遵守规则;而家长通过了解孩子的使用场景,也能更精准地引导他们分辨“正向用途”与“过度娱乐”。这种平等的沟通,不仅能解决电话手表的使用问题,更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与责任感,让“使用工具”成为亲子共同成长的契机。

禁止学生带电话手表上学,看似规避了眼前的小问题,却治标不治本。真正负责任的教育,是学校与家长形成合力:学校搭建“正向使用”的教育场景,家长搭建“平等沟通”的亲子桥梁,让电话手表从“争议焦点”变为“成长载体”。当孩子在使用中学会克制、在沟通中学会尊重,他们收获的,将是比远离工具更宝贵的成长能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