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友好医院建设 | 为儿童健康成长铺就“有爱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29 15:54:27 浏览量:1
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倍受社会关注。今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引导医疗机构以儿童需求为导向,改造空间环境,提升服务品质,健全工作机制,促进社会支持。为此,《健康报》妇幼健康版开设“关注儿童友好医院建设”专栏,展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推进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的成果与经验。
文/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 李倩推进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是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助力新时期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肩负建设具有示范引领性、友好型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重要使命,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聚焦世界一流儿童医学中心建设目标,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工作日常,为儿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呵护,让越来越多的就诊儿童和家长享受到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医疗保健服务。
理念融入日常
全方位打造儿童友好空间
今年儿童节前夕,“拾益广场”儿童友好公益空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住院综合楼一楼大厅投入使用,设有儿童友好活动区、儿童艺术疗愈区、医护友好咖啡区、智慧体验多功能区及公益项目展示区。“拾益广场”除了专注于组织开展阅读、绘画、健康教育等各类儿童活动,还聚焦于儿童艺术交流、音乐演出及公益慈善宣传等。公益空间的建设是跨界共建的公益探索、是人文精神的传递,体现了对孩子的关怀、对医护的支持、对社会的倡导。
“小布加油站(博爱医务社工服务站)”是为患儿及家庭打造的“社工+员工+义工”儿童友好实体公益空间,于去年启用,已成为医院人文关怀服务前移的窗口和名片。“小布加油站”从儿童视角出发,让孩子通过“加油墙”“儿童信箱”等说出自己的愿望,让家长通过“面对面沟通”“信箱传递”等方式表达想法,为患儿及家庭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就医难题。
此外,医院自2013年起开展“改善就医体验行动”,已创新探索多项儿童友好建设实践,形成院内院外多个儿童友好空间全方位服务患儿的布局。如,倡导沉浸式生命教育的全国首家“梦想医学院”,通过在地铁站设置儿童医学体验馆及科普长廊,让患儿在就诊途中就可以充分了解医学知识,缓解紧张情绪,感受到温暖和关爱。“爱佑万科童乐园”“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关怀室”“急诊奇妙观影厅”等诸多项目的实施,也充分体现了儿童友好理念已融入医院运行管理的全环节以及儿童医疗保障服务的全链条。
历经多年努力,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已然“开花结果”。去年,医院牵头开展的“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标准体系研制项目”成功实现政策转化,为儿童友好医院规范化建设提供指引;同年12月,医院成功入选“上海市首批儿童友好特色实践点”。今年2月,医院入选上海市首批儿童友好医院;6月,为异地来沪就医大病患儿家庭提供免费住宿的“小布家园”项目,获评中央社会工作部“四个100”全国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持续创新实践
提升医学人文关怀体验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始终致力于改善患儿就医体验、提升人文关怀、提供友善关爱服务,更好地落实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相关举措。
医院以儿童视角推进适儿化改造,门诊、病房、公共空间融入更多儿童创意元素;设置国际医疗旅游示范区域,为国内外患儿打造高品质医疗服务与旅游体验的新天地;新生儿大楼内设有“家庭病房”,实现住院新生儿和产妇母婴同室,就诊体验舒适又温馨。
去年儿童节,一辆卡通电动车、两辆儿童卡丁车在医院投入使用,儿童友好便民惠民服务再出新招。卡通电动车在院内楼宇间为行动不便的患儿提供短途接驳服务,同时兼具住院患儿巡游、“景观打卡”等功能。儿童卡丁车主要服务于手术室,术前身体情况较好、有自主行动能力的患儿可以申请从病房自驾前往手术室,从而缓解患儿对手术的恐惧,提高麻醉诱导配合度。
“妈妈一直都在——麻醉诱导/复苏陪伴”是医院手术室护理团队和麻醉科医师团队携手推出的创新实践项目,旨在彰显家庭护理理念,深化人文关怀。医疗团队与患儿家长紧密协作,在患儿从术前接待到麻醉诱导成功的全过程中,允许并鼓励家长陪伴,促进亲子互动,提供心理支持,有效缓解患儿的焦虑和恐惧,营造安全、温馨的手术体验。
儿童医疗辅导是以患儿为中心的儿童医学人文关怀实践项目,借助各类医疗游戏道具,帮助患儿及家庭适应疾病和诊疗,重建家庭结构功能,缓解患儿及照护者的焦虑。自2018年5月成立医疗辅导员队伍以来,医院在门诊、呼吸综合科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等逐步推进儿童医疗辅导的临床实践。目前,实践覆盖全院门急诊及32个病区,累计完成医疗辅导干预近万例。同时,医院牵头编写并发布国内首部《儿童医疗辅导理论与经典应用》,成立由国内19家医疗机构组成的儿童医疗辅导协作网,持续发挥医学人文辐射作用。
链接家校社会
编织儿童健康防护网
探索儿童友好医院建设,要走出医院大门,将防护关口前移,打破医院、学校、社区和相关机构之间的围墙,共同推动儿童友好健康生态圈的建立。尤其是在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医院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医联体单位充分联动,指导相关机构掌握先进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和筛查技术,推动疾病筛查和健康教育,更好地守护儿童健康。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在国内较早倡议开展“儿童无伤害”行动,建设成为“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儿童伤害预防控制合作中心”,在暑期等儿童意外伤害(如溺水、跌落)高发时段举办“儿童无伤害夏令营”,发布《安全座椅安全第一》等20余首医学科普童谣,积极引导全社会关注儿童伤害预防。
医院在国内首创“脑瘫儿童康复标准化评估体系”,将脑瘫儿童康复服务从医院有效延伸至社区和家庭。秉持“医教结合、区域协同”的理念,医院与闵行区卫生健康委、区教育局合作成立“复旦-闵行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促进中心”,搭建家校社医多方协作平台,推动构建覆盖全区的“监测、干预、诊疗、康复”一体化心理服务体系。
此外,医院还打造了系列专题项目。“开学第一课”为学生、家长和老师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培训,做好预防筛查和健康科普;“放假第一课”通过公益讲课和暑期夏令营,指导家长和孩子避免居家期间的意外伤害;“住院第一课”组织“苗苗课堂”,为住院患儿提供学习教育、艺术疗愈、疾病管理等课程,引导患儿及家庭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慢病多彩时空俱乐部”创新慢病管理、病友互助和人文关怀模式,实现慢病儿童心理健康及全人发展的目标。
医院还通过患儿(家长)委员会、志愿者管理委员会及儿童观察团,倾听患儿、家长和志愿者的声音,形成多方关注和参与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的良好氛围。
审核:牛煜辉 刘志勇 杨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