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快速毁掉一个孩子,就是不停地纠正他!
发布时间:2025-08-29 06:49:37 浏览量:2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
孩子吃饭洒了几个米粒,你立刻说:“你嘴漏了啊!”
孩子写错几个字,你立刻说:“握笔姿势又错了,手指要离笔尖一寸!”
孩子画了一个绿色的太阳,你也忍不住说道:“太阳不是绿色的,别乱画”
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知道你肯定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在孩子心里,却慢慢认为自己什么也干不好,总是被埋怨。
01 你眼里的 “纠正”,是孩子心里的 “否定”
儿童心理学研究显示,被过度纠正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会比同龄人低 37% 。
每一次斥责孩子,孩子都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够好,时间久了,就会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对。
之前有一个同事喜欢在公司分享家里的事情,他觉得严格就是对孩子的爱,不管是穿衣服,还是孩子玩积木,都要按照他的标准来。
有一次,他看见孩子自己系鞋带,试了两次没成功,他就立刻过去帮忙,同事抱怨道:“你看你,鞋带就不会系?” 说着就手把手帮她系好。
再后来,孩子就不愿意自己系鞋带了,你看,你以为的 “帮他省事”,其实是断了他尝试的勇气。
02 不停纠正的孩子,会慢慢 “不敢做”
我班上有个孩子,平时提问的时候,他总是低着头,哪怕是最简单的问题,他也不愿意举手回答。
我问了其他同学,听说他刚入学的时候挺积极的,就算回答的有错,他也愿意举手回答。
是因为他的妈妈找了老师,感觉孩子喜欢顶嘴,希望老师能多纠正他,不要让他乱讲话。
从那以后,那个孩子的话就越来越少了,举手回答都是小心翼翼,甚至很简单的问题他也要思考很久,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害怕自己回答错了。
纠错本没有错,过度就纠错就会出现负面影响。在孩子看来,只要不做,就不会出错了,只要不说话,就不会被纠正了。
这种过度的纠错,就像是在时刻提醒孩子:你最好老实点,否则有你好看。
03 不是不能纠正,而是要先 “看见” 再 “引导”
孩子成长过程中,也不是说放任自流,而是有更温和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好。
第一步:先肯定 “做得好的部分”
孩子把字写歪了,别急着说 “握笔错了”,可以先指着眼眶:“你今天的‘人’字,撇和捺都张开了,像小超人的胳膊,真有力量!如果手指再往上挪一点点,写起来会更轻松哦。”
先肯定孩子的努力成果,然后说美中不足。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尝试改错,因为你看到的,除了孩子的错误,还有他的努力结果。
第二步:给 “试错的空间”,比 “直接纠正” 更有用
我同事教女儿穿衣服时,从不说 “你穿反了”。而是等孩子穿好后,笑着说:“你看,衣服的小口袋跑到后背啦,要不要试试把它转过来,让小口袋回到前面?”
只要孩子意识到错误,他就会主动琢磨怎么办,就算尝试几次没成功,也会寻求帮助,而且会成为他的童年趣事。
第三步:有些 “错”,其实不用纠正
孩子画的太阳是方的,要不要纠正?他吃饭时喜欢用左手,要不要改?其实很多你眼里的 “错误”,只是孩子的 “不一样”。
我见过一个孩子,总把小草画成蓝色,老师没纠正他,反而问:“你画的小草为什么是蓝色呀?” 孩子说:“因为晚上的小草,被月亮照成蓝色了。” 你看,这不是错误,而是孩子眼里的浪漫。
比起让孩子 “做对”,保护他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其实更重要。
04 你以为的 “为他好”,可能是在 “剪他的翅膀”
父母的每一次纠正,都是希望孩子变好,希望孩子不要走弯路,出发点是好的。
就像我们小时候,父母也总提醒我们:“别碰开水”“别跑太快”,你当时可能觉得烦,可后来才懂那是爱。
但是孩子的成长,从来没有标准的答案,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不断试错来总结经验,就像是学走路,摔倒几次,最后总能找到平衡感。
不管父母如何扶持,最终他都要自己走路,如果父母干预太多,他们永远也长不大,不敢表达,不敢面对现实。
最后想问问你
你最近一次纠正孩子,是因为什么小事?当时孩子有没有低下头,或者停下手里的动作?
教育孩子就像是种植小树,需要修理,但不需要每天修理,更多的时候,他们需要你经常浇水和陪伴,需要阳光,他们自己会成长。
别让你的 “纠正”,变成绑住孩子的绳子。毕竟,比起 “做对每一件事”,孩子更需要 “敢做自己” 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