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23岁枪手向满是儿童的教堂开火致3死17伤,美国降半旗默哀
发布时间:2025-08-28 20:58:00 浏览量:1
文|川流儿
编辑|川流儿
8月27日清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天主教学校,响起了刺耳的枪声。一名23岁的年轻人,透过教堂窗户,朝正在做晨祷的孩子们连开数枪,造成包括两名儿童在内的3人死亡,17人受伤。就在学生们刚刚迎来新学期的第三天,这场血腥袭击将教堂变成了战场。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名枪手竟然是这所学校的前学生。事发后,特朗普宣布全国降半旗哀悼4天,但降旗能止得住下一次子弹吗?
这起袭击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次冷静策划的极端行动。枪手罗宾·韦斯特曼,23岁,白人男性,正是这所学校2017年的毕业生。他熟悉教堂的布局、知道弥撒的时间,也清楚窗户的死角。他没有前科,却在网上悄悄滑入了极端思想的漩涡。
据FBI调查,韦斯特曼在动手前发布了一段“宣言”视频,内容充斥着种族仇恨和宗教极端言论。他的动机不复杂,却极具破坏力。他带着三把合法购买的枪支——步枪、霰弹枪和手枪——在教堂侧窗处守候,等着孩子们坐定,再扣动扳机。
两名年仅8岁和10岁的孩子当场身亡,另有14名受伤者是年龄在6至15岁的学生,另外三人是年迈的教徒。枪手在作案后自尽,警方赶到时,现场已是一片混乱。根据《明尼阿波利斯先驱报》消息,这是该市历史上首次发生针对教堂儿童的有预谋袭击。
这不是一起“孤狼”行动那么简单。FBI以“本土恐怖主义”立案调查,并在其住所发现了额外的武器和大量极端资料。他不仅想杀人,更想留下足够多的“痕迹”,让自己的理念像病毒一样传播。而社交平台,在他自杀几小时后才开始删除相关内容,这个“时间差”,可能已经足够引发模仿。
这场针对孩子的袭击,再次将美国对枪支的“爱与痛”推上台前。特朗普第一时间宣布全国降半旗至8月31日,表达哀悼。但这一动作,在很多美国人看来,更像是一次“例行公事”的悲情仪式,而非真正的制度回应。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23年美国已发生286起群体性枪击事件,而这起是年内第5起涉及校园的有预谋袭击。更诡异的是,近年来教堂等宗教场所也正成为新型枪击目标。这些本应最安全、最神圣的地方,却反而变成了最脆弱的靶子。
问题的根,还是在枪。“背景审查法案”在参议院一次次搁浅,全国步枪协会(NRA)在这一年投入的游说资金创下历史新高。政客们你来我往,口口声声说“我们不能让孩子活在恐惧中”,但转头又为了选票避免触碰枪支利益集团的逆鳞。
而这背后,是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文化撕裂。共和党坚持“心理健康问题更关键”,呼吁加强干预机制;民主党则喊着“控枪第一”,要求立法管住枪口。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什么也没变。
明尼苏达州州长称这起事件“令人心碎”,市长则直言:“美国的枪太多,已经比人还多。”这并非夸张——根据皮尤研究中心数据,美国每百人拥有约120支枪,是全球唯一一个“人不如枪多”的国家。
与几年前的校园枪击不同,这次的受害者主要是年幼的孩子,场所是教堂,凶手是前学生,这让事件变得格外刺痛人心。美国社会似乎不得不面对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实:极端主义正在年轻化,宗教场所的开放性正在变成危险漏洞。
“宣言式犯罪”正在Z世代中悄然蔓延。越来越多年轻人通过社交平台接触极端内容,算法推送让他们在信息茧房中越陷越深。据路透社报道,本土极端主义事件在美国恐怖主义案件中占比已高达65%。韦斯特曼并不是孤例,而是一个正在被复制的模板。
教堂为何成了“新战场”?宗教场所一贯保持开放、包容,很少设立安检或武装保安。这种“信仰的信任”,正在被极端分子利用。而宗教学校,更因其象征意义,成了更具传播力的袭击目标。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其他国家的做法。澳大利亚1996年通过《枪支改革法》,短短几年内枪击死亡率下降了59%。英国1997年起实施严格枪支管控后,校园安全大幅提升。而日本,枪支死亡率仅为美国的1/600,背后是对“枪械即暴力”的文化共识。
所以问题不在于美国能不能控枪,而是要不要控,要控到什么程度。
这场针对教堂儿童的枪击,不只是悲剧,更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美国社会的制度裂缝、文化撕裂与政治僵局。每一次惨案后,都是熟悉的流程:媒体哗然、政客表态、公众哀悼、然后归于沉寂。直到下一次枪声响起。
这不是关于党派的战争,也不是宗教的冲突,这是一个国家面对自己的内伤。当孩子们在教堂中都无法安全祷告时,“自由持枪”这句话,还能撑起多少道德高度?
美国必须在“自由”和“安全”之间作出取舍。否则,今天的教堂,明天可能就是任何一个学校、商场,甚至你家门口。真正的哀悼,不是降半旗,而是让血不再流。
红星新闻 美国突发校园枪击,白宫降半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