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孩子长大后跟你亲不亲,看他吃饭的样子就能知道,基本八九不离十

发布时间:2025-08-28 16:14:42  浏览量:1

朋友小敏最近跟我吐槽他8岁的儿子。

说自己每天变着花样给孩子做饭,可是呢,一上桌,要么挑三拣四,要么随便扒拉两口就说饱了。

后来,她甚至照着短视频学做一些网红饭菜,可孩子依旧兴致缺缺。

提起这些,小敏委屈且无奈的说:

我这么用心,为啥孩子就不领情呢?

其实,孩子的吃饭状态,不仅仅能反映胃口好坏,有时,还能照见亲子关系的质量。

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的那样:

孩子的食欲,是对爱的回应。

如果孩子在餐桌上表现得抗拒、挑剔和冷漠,那很可能意味着亲子关系存在某些问题。

尤其是以下3种吃饭的样子,更能帮助我们看清与孩子未来的亲疏远近,基本上八九不离十。

接下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01.吃饭时总吃一点,越说越挑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有的孩子吃饭时就像朋友小敏的儿子一样,总是磨蹭、挑食。

父母越是哄劝、变着花样做,孩子越是不买账。

甚至有时候在饭桌上多说几句,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被嫌弃唠叨和啰嗦。

那么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控制型养育”。

大概意思是,父母总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从而会用自己那一套“吃饱穿暖”的标准来规划孩子的生活。

可问题是,这种方式,却忽略了孩子对“自主选择”的天然需求。

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这本书里写道:

孩子的反抗,往往是对“被支配”的抗议。

当父母不断催促再吃一口,不断强调这个有营养或者不能浪费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窒息与控制。

久而久之,孩子会把吃饭变成一场权力斗争,甚至对父母的关心产生抵触。

而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对父母的关爱感到压力,甚至会用行动来刻意疏远。

原因很简单。

在他们心里,父母的爱总是带着控制和期待,而非真正的理解与尊重。

02.吃饭时从不挑剔,会吃的干干净净

与吃饭是老大难的孩子所对应的另一种极端是:

从不挑剔,给什么吃什么,甚至狼吞虎咽,吃得干干净净。

在不少家长看来,这样的孩子,总归是乖巧懂事,和父母关系融洽的类型吧?

可事实上,他们看似“省心”,但可能隐藏着另一种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会通过这种“吃饭姿态”的顺从感,换取父母的认可。

心理学家鲍比的研究发现:

过于乖巧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害怕失去父母的爱,所以在压抑自己的需求。

这类孩子,可能从小就被教育“要懂事”、“别让爸妈操心”。

或者他们的父母始终用权威压制着孩子的本性。

于是,在吃饭这件事情上,他们往往不敢表达喜好,生怕给父母添麻烦。

甚至有时就算吃不下了,也因为惧怕父母的指责与批评,强迫自己把碗中的米饭吃干净。

久而久之,这类孩子长大后,很容易走向两种极端。

要么形成讨好型人格,即便对父母有不满,也不会直接表达,而是用疏离或冷漠来应对。

要么会在羽翼渐丰后,用尽全力挣脱父母,试图和父母划清界限。

但无论是哪一种,亲子关系都会慢慢崩裂,终有一天,会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03.吃饭时愿意分享,轻松自然

一般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

孩子吃饭时轻松自在,会表达自己的喜好,也会主动分享日常的一些琐事。

有时碰到喜欢的饭菜,也会特意夹给父母先尝一尝。

那么在这种氛围里长大的孩子,通常和父母的关系都比较亲密。

正如心理学家戈特曼说的那样:

家庭餐桌,是培养情感联结的重要场所。

当孩子能够在吃饭时自由表达,说明他们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知道父母不会因为自己的喜好或情绪,而否定和控制他们。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更愿意和父母保持亲近。

因为他们从小就被允许做自己,不需要用对抗或讨好,来应对亲子关系中的一些问题。

其实,餐桌上的表现,往往是亲子关系的一面镜子。

如果孩子吃饭时总是抗拒或压抑,或许父母就该反思:

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空间?是否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

就像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言:

孩子的每一次抗拒,都是在捍卫自己的精神领地。

所以说,想要保持好的亲子关系,想让孩子长大后依然与你亲近,不如从眼下的一顿饭开始:

少一点控制,多一点信任,让孩子在餐桌上感受到自由与爱。

或许,这种安全感,才是亲子关系最稳固的基石。

大家说,对吗?

最后也想问问大家,你家孩子的吃饭状态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