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要想休学的孩子尽快走出来,家长一定要咬牙在这3点上“死磕”!熬过去,孩子就能成功返校

发布时间:2025-08-25 17:56:14  浏览量:1

上周,一位休学孩子的妈妈找到我,和我聊起了她现在的困境:

“我家孩子已经休学快一年了,天天就这么耗着,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学校!

以前他虽然脾气大,但好歹每天还能按时上学,放学回来也会和我们说说学校的事情。

可自从休学,他就天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白天睡觉,晚上抱着手机没完没了地玩游戏。

一天到晚,除了上厕所、吃饭,他几乎都不出房门,有时候连饭都懒得吃。

每次想要和他好好聊聊,他要么装没听见,要么就不耐烦地吼“知道了”“别烦我”。

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了,问他打算什么时候回学校。

结果,他直接冲我发起了脾气“我不去,你们少管我”,说完就把房门摔上了。

我和他爸把能想的办法都想遍了,好话坏话说了一箩筐,可他就是油盐不进,什么也听不进去。

看着儿子整天这样浑浑噩噩耗日子,我真的太无助了。

有时候甚至会想,这孩子是不是就真的这样了,复学怕是没什么希望了。

一想到这些,我就浑身发冷,害怕得要命,可偏偏一点办法都没有!”

听着这位妈妈的叙述,我特别能理解她的内心的煎熬。

其实,孩子休学这件事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看父母如何应对。

孩子在家不上学、不学习,一门心思扑在手机上,确实让父母心焦如焚。

处理的好,那就是一个修复亲子关系、提升孩子心力的良好契机;

处理不好,那孩子躺平就真的遥遥无期了。

然而,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休学的这种情况,经常会习惯性地反问,甚至步步紧逼,结果不仅做不了什么有效干预,反而激化了孩子的对抗情绪。

要知道,作为与孩子接触最多、最亲密的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恢复的速度。

那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做呢?

那就是:咬牙在这3点上“死磕”‍——闭嘴、陪伴、理解。

1、学会“闭嘴”,给孩子喘息的空间

孩子休学后,“不说”往往比“说一堆大道理”更有用。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休学后,整天熬夜打游戏、作息不规律,甚至对“复学”俩字绝口不提,往往会下意识地立刻指出问题:

“整天黑白颠倒身体怎么受得了!”

“不上学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

可越是这样说教、抱怨,孩子越容易烦躁抵触,甚至干脆把自己封闭得更紧。

这时候,父母最该做的不是“说教”,而是先学会“闭嘴”,保持安静。

给孩子留出喘息的空间,也给彼此的关系留一点缓冲,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下次开口之前,不妨先深呼吸,给自己几秒钟冷静的时间,思考一下:

“这个时候说这些话真的有帮助吗?”

“说出去,会不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先把话咽回去。

当孩子愿意主动开口,哪怕只是抱怨一句“今天游戏输了”,父母也要立刻放下手里的事,认真回应:

“嗯,听起来确实挺让人郁闷的。”

“看来这游戏挺难的啊!”

不用急着给出建议、评论对错,先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父母关注到、被接纳了。

只有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他才会慢慢卸下防备,愿意和你敞开心扉。

这一步,是后续所有改变的前提。

2、温暖“陪伴”,做孩子信任的朋友

我认识一个爸爸,他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

儿子休学后,他并没有像很多父母那样,天天把复学挂在嘴边,也没有整天念叨学习的事。

反而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每天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打游戏、看电影、周末拉着孩子去爬山。

甚至还专门花时间研究孩子爱玩的那款网游,练到能和孩子组队“并肩作战”。

他说:“我想先成为他的朋友,再做他的父亲。”

在这个过程中,父子俩慢慢有了共同的话题,孩子也不再像之前一样抵触,开始愿意跟他聊聊天,还会主动分享自己学习上的压力和想法。

后来没多久,孩子就成功返回了学校,各方面表现都很积极。

可以说,这位爸爸的“朋友式陪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知道,亲子关系,是化解孩子所有问题的“钥匙”。

而陪伴的关键,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质量的高低、有没有起到正向的作用。

很多父母总说“没时间陪孩子”,但更多的问题却是:即便陪在孩子身边,心思也不在他身上。

要么拿着手机刷个不停,要么三句话不离“学习”“成绩”,反而让孩子觉得“你不是在陪我,是在监督我”。

不妨找个时间,暂时抛开所有关于学习、复学的事情,就单纯地跟孩子好好待在一起。

陪他一起散散步、聊聊天,哪怕什么都不做,只是安安静静地陪他打一会儿游戏也可以。

要让孩子知道,就算他现在选择休学,不想有任何努力,父母对他的爱,也不会因此而减少。

当孩子感受到家是安全的,父母是值得信任的,他才会愿意卸下心防,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

3、“理解”感受,减轻孩子心理压力

要知道,那些选择休学的孩子,在做出这个决定前,已经在学校经历了一段特别煎熬的日子。

对他们来说,休学不是“偷懒”,而是暂时逃离那个让他窒息的环境。

可即便这样,他们也没有因此而感到轻松。

恰恰相反,不上学会让他们自带羞耻感或愧疚感,还可能感到孤独、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候,父母别急着催他“赶紧回去上学”,而是先蹲下来,理解他的感受。

比如,孩子说“我就是不想去学校,看到老师就烦”,别急着反驳“老师都是为你好”。

可以说:“听起来你在学校过得真的很不舒服,一定很难受吧?”

当孩子感受到“我的情绪被看见了,我的选择被接纳了”,他们的心理压力会大大减轻。

理解孩子不上学的想法,并不意味着放弃他的学业。

如果孩子暂时没有上学的打算,可以陪他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

比如跑步、手工、玩游戏等等,让他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找回学习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孩子处于愉快、放松的情绪状态时,大脑的认知功能会被激活,学习动机也会随之增强。

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让孩子逐渐淡忘对上学的抵触,重新对学习和校园生活产生向往。

当你不再要求孩子学习,对他躺平的现状不再忧愁,孩子会感受到你的理解和支持,反而更有前进的动力。

孩子不是不想上学,而是暂时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掌控能力。

他们不是偷懒懈怠,而是精神和情绪被长期压抑后,耗尽了所有力气。

他们不是不想改变,而是无法承受变化带来的焦虑,也怕再次面对失败。

孩子休学,对于父母来说,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是重新了解孩子、修复家庭关系的契机。

敢于为孩子承担休学的结果,有托底的勇气,用爱与耐心陪伴孩子成长,就一定能够帮助孩子走出休学躺平的阴影,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