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新闻评论】日本警惕“香害”侵蚀儿童健康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5-08-22 19:49:33  浏览量:3

◆《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8月20日,日本学术团体与消费者团体的联合调查犹如一记警钟,揭示了校园中一个鲜为人知却亟待关注的公共健康危机——因衣物洗涤剂、柔顺剂中人工化学香料引发的“香害”问题,正悄然侵蚀着儿童身心健康。数据显示,10.1%的中小学生因香味刺激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孩子在课堂上难以集中精力、在活动中强忍不适的隐痛,更是社会对化学物质监管疏漏与公共健康意识薄弱的深刻警示。

“香害”之害,首当其冲的是儿童健康权。儿童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化学物质的敏感性远高于成人。教室作为密闭空间,柔顺剂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长期累积,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神经系统损伤,甚至为成年后慢性疾病埋下隐患。调查中“身体不适大多发生在教室”的结论,直指校园环境安全防线已被突破。当孩子们在课间嬉戏时吸入的不仅是新鲜空气,还有潜在的有害物质,教育公平的基石——健康权,正遭受无形的侵蚀。

更令人忧虑的是,“香害”暴露了化学物质监管的滞后性。目前,日本对洗涤剂中香料成分的标注要求宽松,企业常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公开具体配方,消费者难以通过标签识别风险。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家长与学校在选购产品时缺乏科学依据,甚至误以为“香气浓郁=清洁力强”。而现行法规对低浓度化学物质的长期健康影响评估不足,导致“安全剂量”标准与儿童实际暴露量之间存在监管盲区。若放任此类“隐形污染”持续,无异于将下一代置于化学实验的未知风险之中。

破局之道,在于构建“预防——监管——共治”的全链条防护网。文部科学省作为教育主管部门,需将“无香校园”纳入学校卫生标准,明确禁止在教室使用含高风险香料的清洁产品,并定期检测室内空气质量。同时,应联合环境省修订《化学物质审查与制造管理法》,要求企业强制披露香料成分,建立高风险物质黑名单,从源头减少有害化学物排放。此外,需加强公众科普教育,通过校园讲座、家长手册等形式,破除“香气崇拜”的消费误区,引导社会形成理性、健康的清洁产品选择观。

值得借鉴的是,欧盟已出台《化妆品法规》,严格限制致敏性香料使用,并要求产品标注警示信息;加拿大则将部分人工香料列为“有毒物质”,禁止在儿童产品中添加。这些实践表明,通过立法倒逼产业升级,完全能够实现清洁需求与健康保护的平衡。日本作为科技强国,更应在化学物质风险管理领域展现责任担当,以儿童健康为优先考量,推动行业向绿色、安全方向转型。

校园是孕育未来的摇篮,不应成为化学污染的试验场。从一份请愿书到一场全民健康行动,从修订一项法规到重塑一个行业,守护儿童免受“香害”之苦,既是文明社会的道德底线,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唯有以科学为盾、以法治为剑,方能还孩子们一个清新、安全的学习环境,让每一声朗朗读书声都不被刺鼻的香气打断,让每一双明亮的眼睛都能望见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