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十四五”残疾人事业多点突破,康复服务覆盖率达95%|格外关爱·非凡五年
发布时间:2025-08-24 19:45:49 浏览量:3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石文君 北京报道
残疾人康复服务是残疾人生活质量提升的基石,是减轻家庭负担、增强残疾人生活稳定性的重要支撑,更是其打破身体局限、追求高品质生活与社会融入的关键保障。
“十四五”期间,重庆残联实施了一系列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办成了一系列扶残助残惠残的好事实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如期实现,康复服务覆盖率、辅具适配率稳定在95%以上,“十四五”康复任务已基本完成。
康复服务提质,保障、教育、就业协同推进
五年来,重庆市已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97.11万人次,为残疾人提供辅具适配服务15.17万人次,为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4.83万人次。
政策制度是落实康复服务保障的基石,重庆市印发《重庆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修订)》《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重庆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推进0—6岁儿童残疾筛查诊断康复一体化服务,探索开展残疾儿童“送康上门”服务工作,建立重庆市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专家库,持续完善残疾儿童康复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
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重庆残联供图
2021年,重庆市残联会同教育、民政等7部门印发《重庆市“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深入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坚持需求导向,不断推进提升服务质效。出台《重庆市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推广计划》,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稳步实施,认定全市各类别共9家服务基地,举办5期师资培训班,邀请20余名康复等领域专家担任讲师,培训220余名残疾人、残疾人家属及残疾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残疾人更好地重建独立生活能力。
在扎实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提质增效的同时,“十四五”以来,重庆市同步聚焦残疾人社会保障领域,通过政策优化、制度完善与资源统筹,持续提升残疾人生活保障水平
推动有关职能部门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三级智力、三级精神残疾人和靠父母、兄弟姐妹供养,已成年且丧失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残疾人纳入“单人保”政策。“十四五”期间实现三年两次提高“两项补贴”标准,重庆市50.78万人次残疾人享受“两项补贴”,配合民政部门建立双月通报预警制度,残疾人“两项补贴”数据共享与动态复核机制逐步完善,精准化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重庆市64.8万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75.9万名残疾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鼓励区县为辖区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重庆市41个区县有39个区县为辖区内的残疾人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惠及66万余名残疾人。为9.238万名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
在推动融合教育方面,重庆残联连续3年与重庆市教委联合举办融合教育推广项目培训,实现学前、义务教育、高中及中职教育各学段的融合教育培训全覆盖,培育了一批融合教育改革典型。如丰都县职业教育中心经过论证,今年新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两个面向重庆市招收残疾学生的专业,实施无障碍改造,配备专门的教室、寝室、实训室等,通过加强与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结对帮扶共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举办2024年就业援助月活动/重庆残联供图
在残疾人就业方面,重庆以创新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聚焦残疾人就业难题,打造了“职有爱”数字助残就业平台,为残疾人高质量就业开辟了一条全新路径。“十四五”期间重庆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任务数5万人。截至目前,“十四五”期间重庆市共培训45265人,完成率为90.53%。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2024年,重庆市参加全国盲医考报名127人,复审通过111人,考试通过59人,平均通过率56.4%,连续5年考试平均通过率位列全国前茅。
法治护航权益保障,无障碍建设提质增效
在完善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体系的同时,重庆同步强化法治保障维度,以制度与服务结合的方式守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残疾人司法保护力度全方位加强,重庆残联与司法机关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加强残疾人司法保护的通知》,不断拓展部门间合作,依法严惩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站建设,实现区县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全覆盖,初步形成了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格局。
“十四五”期间,重庆市广泛开展残疾人法治宣传教育,扎实开展“德法相伴”和“‘莎姐’大普法·关爱残疾人”普法宣传活动890余场次,宣传培训覆盖4.5万余人,有效提高了残疾人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依托西南政法大学,在全国率先开设专门培养为听障群体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的特殊法治人才实验班。
残疾人出行权益得到有力保障,落实下肢残疾人专用车辆免费停放政策,在市政道路、公共停车场设置专用泊位,协同市城市管理部门为2200余名残疾人办理公共停车场免费停车备案登记。为3400余名下肢残疾人车主办理重庆绕城高速套餐通行费免缴,为1023名残疾人发放C5驾照补贴,为1.62万辆(次)残疾人三轮代步车发放燃油补贴。
持续强化残疾人法治权益维护力度的过程中,重庆市同步关切无障碍环境建设这一残疾人生活关键需求,通过政策落实与服务优化,切实保障残疾人出行权益。
重庆市渝中区某街道政务服务大厅设置低位服务台/重庆残联供图
据了解,近年来,重庆市深入实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4.49万余户,在城镇老旧小区同步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3000余处、加装无障碍电梯6100余部。在公共交通工具无障碍建设方面,重庆市交通部门提高了低地板公交车占比,新增1193辆纯电动公交车;完善轨道无障碍服务设施,轨道交通设立无障碍卫生间311个、轮椅升降平台50个、爬楼车12个、轮椅固定器1034个、无障碍渡板438块。
在优化社会公共领域无障碍服务的过程中,重庆市既关注基础设施建设落地,也着力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推广手语翻译、陪同引导等专项措施,推动“有碍”向“有爱”转变。
“十四五”期间,重庆市培训医务工作者、金融保险工作者、公共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文化旅游服务人员、公共交通服务人员、残疾人、助残志愿者等400余人,为听力残疾人出行、就医、办理公共服务、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方便。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残联组织及残疾人积极参与无障碍体验、督导,指导36个区县成立无障碍督导员队伍,推动整改无障碍设施点位420余个。联动公益社会组织开展“无障碍山城”测评体验活动20余场,绘制发布了“山城无障碍友好地图”,志愿服务人员陪同视力残疾人到图书馆体验无障碍阅读,走进手机门店感受无障碍功能,通过公益测评活动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残障人士的认识和包容。
从康复服务的提质增效、社保就业的全面覆盖,到法治保障的坚实有力、无障碍环境的持续优化,“十四五”期间,重庆在残疾人事业各领域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力度的答卷,让数十万残疾人共享发展成果。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