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快速适应幼儿园生活?过来人:只需做好2件事!
发布时间:2025-08-15 20:27:00 浏览量:1
又是一年“开学季”,又有一批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是幼儿园新生家长最关心的事。我家若兰“插班”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不哭不闹,融入非常快,同学们都很喜欢她,老师也夸奖她表现特别棒!
下课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们都说“没想到这个孩子适应能力这么好,融入速度这么快”!其他人“没想到”,但对我来说,这件事却是在“意料之中”的!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尽快适应,老师同学都喜欢喜欢他。因此,老师还特意让我给大家分享一下养育心得,给大家介绍一下幼儿园里的“明星娃”是怎样炼成的?
我认为只要家长愿意,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为幼儿园里的“明星孩子”!在我看来,要把孩子培养成幼儿园里的“明星孩子”,家长要做的无非两件事:
每个人在接触一种全新的生活的时候,都需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上幼儿园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为了让孩子在上学之后,能够尽快适应这种新生活,家长需要让孩子提前了解幼儿园的生活。
让孩子了解幼儿园的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能让孩子提前体验一下,自然最好不过了。没有条件直接体验的,也可以通过故事,绘本,游戏等方式,让孩子有个大概的了解。
这里需要提醒家长的是,不要过度“美化”幼儿园的生活,以免孩子期望过高,真实体验之后,落差太大,反而很难适应和融入进去。
最简单常用的了解方式是提前带孩子到学校附近游玩,熟悉周边环境,看看幼儿园的小朋友的在校生活,如果能够帮助孩子认识老师和同学,就更好了。
因为我们住的小区门口就有一家幼儿园,所以,我经常带若兰去幼儿园边上玩。她看到很多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我就告诉她“幼儿园里好玩的事情可多了”,然后给她讲有关幼儿园生活的故事,和她一起玩“我上幼儿园”的游戏。
如果家附近没有方便去游玩观察的幼儿园,也可以通过绘本、故事,让孩子对幼儿园的生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模拟体验,要是能够把部分情景用在日常生活中,那就再好不过了。
要说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上“亲子班”。让孩子去真实的体验一下幼儿园的生活,家长也能及时发现孩子遇到了哪些困难,要如何引导帮助。
在我家若兰上幼儿园之前,虽然我已经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但毕竟是第一次面临孩子上幼儿园这件事,我还是担心她到时候会不适应。因此,我提前4个月让她去“插班”,先体验、适应一下。
我打听到我们小区门口的那家幼儿园开设了一个“亲子班”,每周六上午上课,让孩子提前体验一下,以便正式开学之后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前期家长可以陪同上课,一是观摩体验这家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二是给孩子一个心理过渡期,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这个“亲子班”当时已经开班一个多月了,其他的小朋友已经上了4节课了,因为有一个孩子退班了,我才抢到了这个名额,让若兰去插班。
因为是“插班”的,我有些担心若兰刚开始会跟不上节奏,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若兰一点都不像是第一天上幼儿园,倒好像是个中大班的孩子。每个环节都做得非常自如,而且很快就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做游戏的时候表现也非常好,多次被老师表扬。
下课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们都说“没想到这个孩子适应能力这么好,融入速度这么快”!虽然若兰是第一天上幼儿园,还是“插班生”,却俨然已经成为了班里的“明星孩子”。后来正式上幼儿园了,幼儿园三年,若兰也一直是班里最受老师、同学及同学家长喜爱的孩子之一。当然,这是后话。
真实体验之后,第二天大清早,若兰就自己起床,喊着要去上幼儿园了,催着我“别迟到”了。我告诉她,现在每星期只上一节课,若兰说“可是我好想每天都去幼儿园啊”,我告诉她“等到9月份的时候,你就可以每天都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了”,让她对上幼儿园这件事充满了期待。
对于幼儿园新生来说,这意味着要离开父母的怀抱,从熟悉的家庭来到陌生的环境里,思想上感到紧张、害怕,再加上第一次学习适应集体生活,面对各种各样的变化,难免会有各种“不适应”。所以,作为家长,需要尽早培养孩子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
很多家长把孩子抗拒去幼儿园,简单归结为“分离焦虑”。事实上,孩子的焦虑,可不仅仅是舍不得离开长期带他的人,害怕进入陌生环境那么简单!
很多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不是他不想适应,而是适应不了!换句话说,就是他还不具备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能力!对于即将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这3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一大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大小事情一律由大人包办,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是想方设法去满足,造成孩子任性、过分依赖别人、独立能力差等不良习惯。
进入幼儿园之后,虽然幼儿园里配备的有生活老师,但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把每一件事都帮孩子代劳了。像吃饭、穿衣服、上厕所、洗手洗脸这一类的事情,还是需要孩子能够自己独立完成的。这时候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弱的孩子,就容易遇到各种麻烦,而且看到其他孩子都可以做到,自己做不好,还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所以,家长要尽早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方面,孩子可以自己处理好遇到的问题,本身就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孩子也都有“慕强心理”,老师、同学也都会更喜欢能力强的孩子。
若兰上亲子班的第一天,做游戏的时候想要去上厕所。因为是第一次去上课,老师正要跟进去,我说不需要,她自己可以独立上厕所的。老师看着若兰自己上完厕所,然后冲水,洗手,一气呵成,赞赏的点头说“好,真的太棒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将会伴随其一生。幼儿阶段是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现在的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家长总是第一时间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但是,幼儿园里就不能随心所欲,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幼儿园提供的饭菜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到了用餐时间,就必须赶紧吃饭,非用餐时间不能吃东西,玩游戏时要听老师的指令……所以,孩子必须要养成不挑食、按时吃饭、讲究卫生、听从指令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那么,学龄前的孩子,该怎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简单来说,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日常行为规范,包含3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行动不粗鲁,言语不粗俗。“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作为一名现代家长,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
第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衣着干净整洁是对别人和对自己的尊重,在幼儿园里,老师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一一照料到每个小朋友的。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漱口擦嘴,可以预防病从口入和蛀牙,这种小习惯的养成让孩子在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的情况下,能够照顾好自己。
第三,用过的玩具和物品及时放回原位。玩完的玩具要收纳放好,东西不要乱丢,放到它本来的位置,这样空间更整洁干净人的心情舒畅,下次用的时候也能很快地找到。
二是良好的行为秩序感。对于学龄前的孩子而言,小朋友之间的相处就是他们最大的交际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很多相同的爱好,比如幼儿园的同一款玩具、书店的同一本图书、游乐场的同一架秋千。
让孩子明白谁先拿到谁先玩儿的原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秩序感,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并逐步建构起自律的品质和智能。对于孩子而言,规则保障了他最大的自由;对于未来的社会而言,他们将会是社会秩序的自觉维护者和执行者。
三是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当今社会流行这样一句话:“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有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的成才,情商占80%,智商仅占20%。研究表明,情绪管理能力强的孩子,在健康,学业,人际关系,抗挫折能力,幸福感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生活会发生很多的变化,很容易让孩子产生焦虑、恐惧、挫败等情绪。如果孩子的这些情绪不能很好地表达、排泄,不但会让孩子排斥去幼儿园,还可能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尽早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至少要知道情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情绪是很正常的,要接纳情绪,敢于面对。同时,帮助孩子提高表达能力,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有必要时要及时向父母、老师求助,让他们一起帮忙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其情绪管理能力。
孩子上了幼儿园,就要开始集体生活了,他面对的不再是几个家里人,不再像家里这么简单的家庭关系,而是开始和同龄的小朋友们相处,学习如何和同龄人交朋友、学会和老师相处、学会如何照顾自己,这是迈向自我独立的第一步。
进入幼儿园,就是步入了一个小型的社会,孩子需要开始学习处理人际关系了。比如:两个孩子同时想要玩同一个玩具,看同一本书,玩游戏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另一个小朋友,孩子想要玩另一个小朋友的玩具……这些问题如何处理,考验的都是孩子的社交能力。
但是,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胆小,面对陌生、人多的场合,难以大胆表现自己;还有些孩子在家里习惯以个人为中心,入园后与小朋友相处依旧唯我独尊,缺乏交流、沟通、等待、分享等交往意识和能力,往往造成争抢玩具、打架、不跟别人玩等现象。要想孩子在幼儿园能够得到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喜爱,家长就需要尽早培养孩子的社会规范和社交能力。
若兰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有4、5个小朋友和家长先到了,若兰友好的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开始测体温、消毒入园了,若兰自觉地排好了队。
因为是“插班”的新同学,开始上课(其实就是玩游戏)之前,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若兰回答了自己的名字,老师说“不能只告诉老师,你还要告诉其他小朋友”,若兰大大方方地站到了游戏场地中间,大声说“我叫若兰,希望和大家成为好朋友”,然后和每一个小朋友(全班18人,当天实到16人)都握了手,还和其中的3个小朋友相互拥抱了。
上完课,我们出来的稍微晚一点,看到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和她妈妈正在旁边的驿站取快递,若兰立刻就认出来了,并且上前打招呼,两个孩子交谈甚欢,玩了好一会儿才相互说了再见。
若兰能在入园第一天,就成为班里的“明星孩子”,让我非常满意,说明我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我在若兰刚刚2岁的时候,已经通过讲故事,看绘本(包括动画片)等方式,让她对幼儿园的生活有了基本的了解,并且在家里也经常和她一起做“我上幼儿园”的游戏,这次经过亲自“验证”,发现幼儿园的生活,比故事中的更有趣,她自然就对上幼儿园这件事充满了期待。
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好的故事是可以帮助孩子不断成长的,有时候比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会更加让他们印象深刻一些。所以,我把需要孩子知道、理解、学习的内容,都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她听。
我不仅通过故事,让若兰提前了解了幼儿园的生活,更是通过故事,逐渐培养出了她足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的能力,生活中的很多养育难题也都迎刃而解了!通过给孩子讲故事,不但能让孩子快速适应幼儿园生活,轻松成为幼儿园里的“明星孩子”,还能让孩子终生受益,真的超级划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