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医院开设“数学不好门诊”之后,“拒绝上学门诊”再次火遍全网
更新时间:2024-10-23 23:42 浏览量:10
“北京不愧是大城市,居然有拒绝上学门诊”“我24了,能不能弄个拒绝上班门诊,很急”。
一张拍摄自北京儿童医院的照片前段时间成了网络上的流量担当,“拒绝上学”居然还能专门开设门诊,这让网友颇感新鲜。猎奇的目光与善意的调侃背后,却是残酷的现实——18岁以下的青少年包括儿童患有心理疾患的比例正在上升。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曾指出,中国6至16岁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总患病率为17.5%,高于成人各类精神疾病16.6%的终生患病率。
无独有偶,最近笔者在参加一部名为《是坏情绪啊,没关系》的纪录片看片会时,也听主创成员聊到,在上海的精神卫生中心他们看到了很多青少年模样的患者就诊,很多人还穿着校服背着书包,“个人体感青少年的比例蛮高的”。
作者供图
“拒绝上学”门诊也不是北京独有的,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都开设有“学习困难”“拒绝上学”类门诊。有医生透露,这类门诊多是过去院内“多动症门诊”的延续,换个名字一方面家长能够看得更直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消弭病耻心理。
不夸张地说,每一个“拒绝上学”的挂号单背后,都是一段泪水与无助织成的故事,他们之中的有些人宛如在黑暗中前行,“看不到希望,又总觉得有希望”。
赵潇(化名)直到儿子升入小学三年级,才开始意识到“孩子好像有点不对劲的”。
她是标准的女强人,临盆前一周还挺着孕肚在公司风风火火地忙活,三个月产假刚歇了两个月,她就躺不住又回去上班了。儿子五岁之前,基本都是扔给阿姨和老人去带,“所以其他人说的什么小孩难带熬人的事情,我一点感觉都没有。”
那时候赵潇和孩子的关系,就像去猫咖撸猫一样,小孩子最烦人的一面留给了别人,所以在她眼里儿子一直是个很乖很懂事的小孩。这期间阿姨也和她说过,小孩子好像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性格过于活泼,但这在赵潇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事,“男孩子嘛,活泼一点总比闷葫芦要强。”
《小舍得》剧照
随着儿子乐乐上小学,赵潇逐渐把重心从工作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她和老公都是一路“卷”上来的,深知有今天的这份成就不容易,所以对孩子教育更不能掉以轻心,“小时候一松劲,他这辈子就完了”。
赵潇自觉和老公都属于高智商群体,因此在乐乐入学时她有过极高的期许,虽然现在学校不允许像她学生时代那样搞成绩大排名那套,但孩子学习好不好,是不是拔尖,还是能从老师的只言片语中感觉出来,可事情并没能像她想象中那样发展。
一年级新生入学大概半个来月,老师就和她沟通过一次,说乐乐这孩子坐不住,小动作很多,性格有点过于活泼了。那时候赵潇觉得,孩子刚上学,坐不住也是正常现象,所以没太当回事,只是口头上嘱咐孩子要听老师话守纪律。
也许是如今微妙的家校关系让老师有所顾虑,赵潇说从那次之后老师没再找她提过乐乐的问题,她也就自然而然地觉得孩子已经平稳度过“上学阵痛期”。加之小学低年级一般不进行纸笔考试,有些原本露出苗头的问题就这么被忽视了。
《小舍得》剧照
伴随着乐乐升入三年级,赵潇突然有了种紧迫感。她总觉得学校的教育还不够,既然下午四点多钟就放学,那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间给孩子提前“加餐”呢?她辗转把孩子送到一处提高班,上了两次课,老师就主动找到她说要退费给她。
“老师也很直白,说乐乐上课坐不住还总影响其他人,整个课程的进度都因为他拖慢了,所以要给我退钱,让孩子别去了。”
挂断电话,赵潇的第一反应是丢脸,她控制不住对乐乐大吼大叫一番,然后把孩子按在书桌前,掏出计时器,定时半小时,动一下就打。
“可能也就三分钟,他就在椅子上扭起来了,把我气得,揍了他一顿。”母子俩一个哭一个打,场面乱作一团,直到赵潇老公下班回家,才勉强控制住混乱的局面。
《心居》剧照
夫妻俩交流一下,觉得是因为之前对孩子的管教太松,于是连夜制定了各种“家庭规范表格”,对吃饭、学习、洗澡、上厕所等时间进行严格划分,试图靠奖惩制度把乐乐的“毛病”纠正过来。
那是赵潇觉得最无力的日子,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乐乐就是油盐不进,永远坐不住、永远开小差,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早晨出门前磨磨蹭蹭,有时候还会哭,老师也来“告状”,说乐乐会在别人纠正他行为的时候尖叫,“乐乐家长,要不你带孩子去医院看看?”
明明知道老师是善意的建议,但那一瞬间赵潇的火气还是腾地一下起来了,甚至想怼回去,“我也隐隐约约觉得孩子可能病了,但我就是不想承认。”
一切都“病”了要不要带孩子去医院,赵潇两口子纠结了很久。她承认,在她们的认知里,只有生理上的疾病才应该去医院治疗,心理疾病则更像是一种“无病呻吟”,或者说是脆弱的表现。可眼看着乐乐的情况没有任何好转,再不情愿也只能医院去试试。
她在当地儿童医院挂了拒绝上学门诊,门诊很火,几乎一号难求。她预约到了十天后的门诊,“我走到叫号区,就觉得很窒息。”
年纪相仿的同龄人带着和乐乐差不多大的孩子来看病,赵潇好像在等候区看见了无数个自己。乐乐坐一会就想起身干点别的,“我当时心里就很烦,特别想打他一顿。”
《米小圈上学记》剧照
就诊的过程比想象中长,医生先做了个简单了解,而后让乐乐做了一系列测试表,包括韦氏儿童智力量表、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格式塔测试、注意障碍多动症测评等等,又开了单子让孩子拍片,等片子出来了再回诊室。
“多动症”,医生说从家长的描述来看,乐乐应该是在上学前就已经有发病征兆了,只是没有得到重视,这种病并非不可治愈,只是越早介入越好,建议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另外医生还很严肃地告诫赵潇两口子,不要再用暴力手段对孩子进行所谓的“纠正”了,这很容易导致其他心理疾病的发生。
“其实我挺后悔的,他小时候没重视这件事。”赵潇对药物治疗有些许抵触心理,她总觉得这么小的孩子吃药会对智力有影响,“如果他学龄前就介入的话,那行为治疗为主,无效才需要药物治疗,但现在这个年纪医生就会建议药物和行为的联合治疗。”
随着乐乐的病,家庭氛围也变得不一样了。
《小舍得》剧照
起初赵潇和老公觉得对不起孩子,是因为自己的大意导致问题变得严重,两个人在和孩子交流时甚至有点小心翼翼的意味。“三年级的小孩,其实已经懂很多事了”,赵潇不知道是因为多动症还是乐乐有意,“生病”好像成了一道免死金牌,孩子比去看病之前更难管。
“以前看我们板起脸来他还会害怕,去了医院以后他反而有底气了似的,稍微说他几句就顶嘴”,不能和孩子发火,这份情绪只能宣泄在彼此身上,赵潇和老公的关系开始变得剑拔弩张起来。
“什么话难听说什么,往彼此心窝子上捅。”赵潇骂老公甩手掌柜,自己是丧偶式育儿,孩子生病都是因为父亲长期缺席。老公则说她歇斯底里,“下次复诊时你顺手给自己也挂个号,我看孩子得病就是遗传你”。
因为乐乐学龄前大多数时间是奶奶在照顾,赵潇连带着对奶奶也有了意见,她总觉得如果那时候婆婆有所察觉并且要求带孩子去看看,也不会拖这么长时间,于是她下了逐客令,在乐乐彻底康复前,禁止奶奶来家做客。
《我亲爱的小孩》剧照
赵潇老公对这个决定自然不满,他觉得老人帮忙带孩子本来就是情分,更何况一个眼界有限的老太太,哪懂什么多动症。于是两个人开始翻旧账,从这个话题吵到婚前财产、彩礼嫁妆、谁家出力多谁家出力少等等。
“其实病的岂止是孩子。”
在黑暗中摸索医生建议2个月左右复查一次,从确诊到现在治疗了大半年,乐乐的情况没有很明显的好转,“只能说有些微的进步,比如以前可能三分钟都坐不住,现在能坚持到五分钟了”,但赵潇却越发焦虑。
随着乐乐升入四年级,她脑子里那根弦越绷越紧,“时间真的不够了,耽误不起了”。
乐乐有多动症这件事,她至今没和老师说过,就连关系好的同事朋友也不知道。她坦言,病耻心理在他们这些家长中是普遍存在的。一方面,承认孩子病了,就是承认自己是失败的父母;另一方面,她也怕孩子被人戴上有色眼镜区别对待。
《三十而已》剧照
“我没克服过病耻心理,一直都没有。”在谈及如何面对病耻心理这件事时,赵潇承认对于孩子病了这件事,她从来都觉得难以启齿,也不愿意向亲戚朋友寻求帮助,“可能我也有问题,我总觉得亲戚朋友知道这事会看笑话。”
直到治疗了半年左右,她才开始和一些关系比较亲密或者家里有人在医院工作的亲朋透露这件事。
“不稀奇,如果不是我憋得太难受想倒倒苦水,我也不愿意对外说这些事。”赵潇得知笔者被很多有类似情况的家长拒绝过时,说这并不奇怪。很多人在网上分享就是因为没人认识他们,想有个发泄渠道,但真正站出来说这件事,反而是不愿意的,“心理疾病和生理病痛不一样,很多人一听说心理疾病,就会觉得是精神病。”
在与其他“病友”交流中,赵潇得知有些父母干脆让孩子休学在家,全力投入治疗。她羡慕对方的勇气,也承认自己不敢这么做。
“我是从小地方一路走过来了,现在的就业形势你也看到了,一步慢就步步跟不上。”不到万不得已,她绝不可能让乐乐休学在家,怕别人议论是其次,与同龄人相比耽误一年才是最让人恐慌的。
《加油妈妈》剧照
“你知道吗,我最近总梦见我一个高中同学”,她突然把话题岔开,聊起了自己的噩梦。20年过去了,她还是清楚记得那位同学的长相,“一个特别文静的女孩,成绩也不错,高二下学期有一天突然不见了,再没来上过学,后来听老师说她疯了。”
她害怕乐乐像那位同学一样,“突然有一天就疯了”,更担心自己的未来像那位同学的父母那样,陪着孩子绝望地困在原地。
“说实话,我觉得我也应该去看看了。”
发现她的状态也不对劲,老公把带孩子看病的事情揽过来,让她暂时从这件事情中跳出来,“可是我怎么能从这件事里跳出来,那是我的孩子啊。”她说自己现在的感觉,就是在漆黑的甬道里摸黑前行,终点是光明还是悬崖,谁也不知道。
好在互联网的发达,让赵潇能够从“病友群”中获得支持。大家的情况都差不多,也谈不上谁看谁笑话,而且还能互通有无交流信息。特别是当群里有人说自家孩子情况变好了,赵潇就又会觉得有希望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小欢喜》剧照
她也看到了“拒绝上学”门诊突然变成热门话题这件事,“第一反应是愤怒”,这明明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为什么要以那么戏谑的方式说出来,这也是她想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的另一个原因:
“如果可以,我还是希望大家别拿这件事再玩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