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教师悦读成长计划|杜肖尧:读书,是向上攀登最好的途径

发布时间:2025-05-28 12:35:41  浏览量:5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临沂沂河实验幼儿园教师 杜肖尧

作为教师,我们是读书的受益者,也是读书的传承者。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寻找更多的“前经验”,读书是最便捷且低成本的“万能钥匙”。而写作更是各位同仁最常使用的记录方法,我们的观察记录,我们的工作总结,每一次的沟通便签。这么想来,幼儿教师怎么不算是作家呢?

最开始我加入读写组织,是兴趣使然。后来,发现读写对于自己的工作有更大的帮助,兴趣变成了需要,之后发现真的很难坚持,可每次坚持后,都会有顿悟和提升,慢慢读写成了我的“修行”之道,也渐渐形成了习惯,读书有了感悟还是生活有了发现,都喜欢用文字记录下来。

读书,我们常常挂在嘴上,“为了什么而读”却是需要反复思考的。我想,最直观的作用就是“打破信息差”。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4月23日是读书日,所以又把四月称为“读书月”。 为什么会把读书日定在4月23日这天呢? 许多伟大作家,如塞万提斯《唐吉可德》、莎士比亚、纳博科夫《洛丽塔》等,都在这天逝世或出生,因此联合国就把这天定为“读书日”。这不仅是为了鼓励人们阅读和写作,更是希望所有人都能铭记和感谢那些为人类文明做出过伟大贡献的文学思想大师们。

其次,我们作为教师有指导家长科学育儿的责任,当与家长沟通时,不是一味地认同或者干巴巴反驳,而是有理有据的解释孩子的行为,当家长反复问:“孩子打人怎么办?”时,我在《捕捉儿童敏感期》里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不是“坏”,而是“手部探索”在发芽。

很多家长常常会说“我家孩子可太倔强了”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中提出,幼儿的“执拗”往往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而非叛逆。书中强调,这种行为是儿童通过“掌控感”建立自信的过程。若成人强行压制,可能导致其日后出现“讨好型人格”或“对抗性叛逆”。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幼儿的“秩序感”“泛灵论”等心理特点常被成人误读为“执拗”或“叛逆”。《捕捉儿童敏感期》《孩子:挑战》等著作通过科学理论与实证案例,为教师提供了理解儿童行为的底层逻辑。因此通过阅读书籍,提升了我们的专业水平,同时推荐相关书籍,这样不仅可以让家长与我们的教育理念同步,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同时,读书也能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坚实的内心,支撑起我们丰富的精神世界,比如,你觉得自己过得不如意,看看《活着》,你就会发现自己不屑一顾的,也是别人梦寐以求的。

再比如说我们很多人都读过《正面管教》,有一本书与它异曲同工,但又各不相同。与《孩子,挑战》异同比较:从核心理念上看,均基于阿德勒心理学,主张尊重儿童人格,反对惩罚与溺爱,强调平等合作。从维度上《正面管教》理论侧重 提供具体工具(如家庭会议、积极暂停),而《孩子,挑战》深入解析行为背后的心理逻辑(错误目的表)。在互动模式上前者强调“和善而坚定”的平衡,后者突出“合作”与“社会兴趣”的培养。前者适用家庭日常管教问题解决场景,而后者系统性分析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总而言之《正面管教》适合需要即时解决方案的家长,《孩子,挑战》更适合希望深入理解儿童心理机制的教育者。二者结合使用,可实现“工具应用”与“理论认知”的双重提升。

所以读一本书的时候这本书有可能是使用说明书,而你是书籍的工具人,但是当你读了很多本书,你就是融会贯通的教育者。当你能够融会贯通的时候,也恰恰是一种输出。

读书的意义不仅在于“输入”,更在于“输出”与“碰撞”。一个人读书,是独自美丽,可一群人共读,就是百花齐放的春天。这就是团队共读的意义吧,它让我们不再困于自己的视角,而是在碰撞中拓宽思维的边界。毕竟真正的深度思考往往伴随着困惑、推翻和重建,读书交流如同将独行的星光聚成一片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