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三水作家杨璞非遗儿童小说《泥土的声音》带您开启陶艺幻境之旅

发布时间:2025-05-27 23:37:39  浏览量:2

近日,“文学佛山·宝慧时光”——儿童文学作家杨璞非遗长篇儿童小说《泥土的声音》作品鉴赏会暨童话幻境体验活动在三水举行。这场活动由多个单位联合打造,堪称一场非遗与童话交融的文化狂欢。

当天的作品鉴赏会分上午、下午两场。上午场堪称一场奇妙的心灵对话。伴随着埙文化传播者田爱华老师带来的悠悠埙声,鉴赏会带领大家穿越时空,走进杨璞营造的童话世界,感受泥土背后的精神密码。下午场活动在岚熙时间艺术空间尚意斋文化艺术馆举行。童话幻境体验、斫琴基地观摩、古琴曲鉴赏、书法名家黄显霖老师现场挥毫等系列活动,让大家体会到了“大美无言”的艺术真谛。

活动现场布置让梦幻童话照进现实。

这场鉴赏会不仅是一场非遗儿童文学的跨界解读,更是一次让传统文化长出童话翅膀的集体创作,让梦幻的童话世界照进现实,在孩子们心中埋下“最古老的泥土唱出最新鲜的歌”的文化自觉。

作者杨璞介绍长篇童话小说《泥土的声音》。

《泥土的声音》是儿童文学作家杨璞最新出版的非遗长篇小说,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它以童话为载体,以古老的乐器陶埙为线索,将底蕴深厚的佛山陶艺文化融入奇幻故事,开启了传统文化与童心想象的奇妙对话。在内容创作上,作者突破传统儿童文学创作框架,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陶艺作品鲜活的生命力。书中通过“神奇蜗牛洞”“魔法书”等奇幻元素,让陶塑化为灵动角色,串联起充满想象力的冒险旅程。作者以儿童熟悉的语言和天马行空的叙事,巧妙地将陶艺知识融入故事情节,既激发了小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传递了非遗的独特魅力。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张况认为,该作品通过生动离奇的故事,让读者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是讲好佛山故事的重要作品。

此外,多位评论家、教育专家和作家对《泥土的声音》给予了高度评价:

评论家朱郁文博士:儿童的世界充满想象与好奇,他们对世界都有着独特的认知方式。《泥土的声音》深谙此道,从儿童的天真视角出发,用符合儿童认知和心理特点的方式讲述故事,成功构建起一个让小读者倍感亲切的奇幻世界。

评论家陈小文:童书创作,特别又是关于传统文化、非遗题材的艺术创作,想要获得新生、实现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充分了解并且真正走进孩童的内心世界,用孩童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孩童的心智去感受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喜闻乐见,才能使得文艺作品更好地发挥社会作用。

评论家梁德荣:以儿童文学的生动形式,将非遗元素转化为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内容,让非遗从“博物馆里的展品” 变为 “可感知的故事”,使儿童在阅读中自然理解非遗的价值,杨璞作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

语文教育专家李剑平:非遗文学教育,如果具有日常性,就会有更广泛的自觉性和普及性,受众面就更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学是有情趣的,是感性的语言文字的呈现方式,非遗文学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抽象的概念陈述或传输,一定要有生动、形象、具体的文本解读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喜闻乐见,而《泥土的声音》正是这些具象化的体现。

语文教育专家陈思沛:《泥土的声音》以佛山石湾陶塑为背景,通过童话笔触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奇幻冒险。书中用陶埙的“声音”串联故事,赋予陶塑生命,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仿佛触摸到千年窑火的温度。这种创作方式启示我们:非遗传承需要“儿童视角”。杨璞通过带领孩子实地观摩陶艺制作、与大师对话,将复杂的工艺流程转化为生动的童话语言,这正是非遗文学的魅力——用想象力打破传统的“高冷”壁垒,让文化“可感可触”。

作家高世现:当陶泥在童话里歌唱,我们听见的不仅是文化基因的悠远回响,更是文明传承的崭新可能。是啊,真正的文化传承,应该是让传统活在当下的叙事魔法中,而非封存在历史的标本箱里,很显然,杨璞的《泥土的声音》已突破传统儿童文学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摹写。

《泥土的声音》作者简介

杨璞:笔名空谷幽兰,儿童文学作家、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佛山市三水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文学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市级奖。

著有长篇儿童小说《你在天空我在海里》《水晶草》《冰封的蓝月亮》《小阁楼老木箱》等。

曾两次获“童话里的世界”童话故事创作大赛奖,连续两年获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

。自创作儿童文学以来,常受邀到新闻媒体、图书馆及中小学校进行阅读分享活动,并通过将文学与音乐相结合,摸索出一套孩子们非常喜爱的讲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