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黑科技!佛山首批学龄儿童用“粪便”治疗自闭症
发布时间:2025-05-27 19:43:59 浏览量:2
“便便”变“救命药”?近日,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开展了佛山首批学龄儿童粪菌移植治疗临床研究项目,首轮入组的12人正陆续到院接受治疗。
佛山首批学龄儿童粪菌移植治疗临床研究项目已启动。
粪菌移植就是把健康人肠道里的“好细菌”搬家到患者体内里,通过提取粪便中的有益菌群,重新建立患者失衡的肠道环境,这项技术正在为受特应性皮炎、自闭症等问题困扰的孩子,点燃改善健康的新希望。
9岁的小晴(化名)是入组的其中一人,她从婴儿时期就陷入了一场漫长的便秘“拉锯战”,如今仍要3~4天才能自行排出颗粒状硬便,还常被阵发性腹痛困扰。近两年,入睡困难、焦虑低落的情绪更是如影随形。因社交障碍,小晴确诊阿斯伯格综合征后,多方求医却始终未见好转。
为寻求新的治疗可能,此前,小晴一家带着希望辗转来到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期待“肠道菌群移植”能为她带来转机。
医护团队从健康供体的粪便中提取出功能菌群,经严格处理后移植到小晴肠道内,为小晴成功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
医生介绍,有相关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衡不仅会引发肠胃问题,还可能让皮肤过敏(特应性皮炎)和孤独症(又称自闭症)雪上加霜,而“移植健康粪便”这项“肠道治疗黑科技”,成为像小晴这样受特应性皮炎、自闭症等问题困扰的孩子破解健康难题的新钥匙。
粪菌移植有何优势?医生介绍,该治疗具有安全便捷、治疗理想、量身定制等特点,其副作用远低于传统药物,治疗后常见有短期腹胀、腹泻等情况,但多数可自行缓解;该治疗对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治疗理想,而孤独症患儿治疗后生活质量有良好提升;治疗过程中,将通过基因测序分析菌群,匹配最佳供体,以保障精准修复失衡。
院方介绍,该院儿内一科(儿童消化科)现开展第二期两项临床研究,现面向社会招募符合条件的患儿参与研究,招募对象为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或重度特应性皮炎的儿童,项目旨在探索粪菌移植技术对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及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效果及进一步提升治疗成效。
科普时间:
肠道菌群竟能“操控”大脑?
答:研究发现,自闭症孩子的肠道菌群发育比普通孩子“慢半拍”,并且逐渐偏离正常轨道。超过90%的自闭症患者会出现胃食管反流、便秘、腹泻、腹痛等消化道问题。
研究显示,自闭症的严重程度和胃肠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成正比。这意味着,肠道菌群的异常可能作为环境因素,参与了自闭症的发生。
肠道可不只是消化器官,它和大脑之间有着一条“秘密通道”——脑-肠轴。这条通道通过免疫、神经、内分泌和代谢等信号通路,让肠道菌群能间接影响肠道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进而调控大脑功能和行为。
肠道菌群如何“连累”皮肤?
答:肠道和皮肤看似离得远,其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应性皮炎(湿疹)患者常伴瘙痒、红斑等症状,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会引发全身炎症,破坏皮肤屏障,让过敏原“趁虚而入”。
健康菌群能抑制过度免疫反应,而失衡的菌群可能让免疫系统“敌我不分”,攻击皮肤。通过粪菌移植重建肠道菌群,可有效缓解皮肤过敏(特应性皮炎)。
既然问题出在肠道菌群,那就“对症下药”,给肠道换新菌群。
粪菌移植的供体是随便选的吗?
答:这可不是随便找个人的便便就行,供体筛选严格得像“选秀”——要通过基因测序分析菌群,选出最匹配的供体。
粪菌移植真是移植“粪”吗?
答:粪菌移植的是“菌群”不是粪便,是将健康者供体的粪便经过智能化系统的分离处理,这不是一种“有味道”的治疗技术。
移植过程怎么实现?
答:移植方式也很温和,从鼻腔放入细软的鼻肠管直达小肠,全程无痛无创,就像给肠道做了一次温柔的“大扫除”。
文/顺德融媒记者吴小镛 通讯员余楚然
图/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