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为今天的孩子写儿歌?AI可以尝试,但不可忽略传统
发布时间:2025-05-13 15:42:16 浏览量:3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黄晨屿 记者 孙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儿歌,有些还在传唱,有些已经消失。新时代的儿歌应该是什么样子?
在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出版人齐聚浙江文学馆,同探讨新时代儿歌的创作现状、出版趋势及传播方向。
这场“新时代儿歌创作出版传播研讨活动”邀来方卫平、邹亮、陈恩黎、陈香、赵霞、钱淑英、胡丽娜等专家学者,叶凯、楼倩、龚小萍、徐洁、黄晨屿等浙江省作家协会代表和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代表出席。
活动由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研究中心(浙江)、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与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主办。
新时代儿歌需要创新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楼倩从出版视角,全面剖析了当前儿歌创作的出版背景与发展机遇,介绍了浙少社作为专业少儿社在儿歌、童诗、童谣出版方面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
在她看来,新时代儿歌具有“小体裁、大文学”的鲜明特征,浙少社近两年推出的《北斗在天》《童声琅琅中国风》等作品通过多元艺术风格的展现,体现了当下儿歌创作的艺术水准。
2024年5月,中国作家协会曾有过一场“推动新时代儿歌创作传播研讨会”,楼倩认为,研讨活动是对儿歌创作出版生态的深度把脉,也是对“推动新时代儿歌创作传播研讨会”的积极回应。面对未来,她期待出版社能够与作家群体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儿歌这一文学形式的创新发展。
儿童文学作家李少白为活动发来致辞,并分享了自己对新时代儿歌创作的思考。基于多年创作实践和观察,他指出当前儿歌创作存在与时代脱节、儿童接受度不高等问题。
李少白说,自己童年时代被湘中山村的童谣滋养,对比当下儿童传唱的“灰色童谣”,新儿歌创作亟需创新。他提出三个创作要点:一是坚守文学性,避免将儿歌工具化;二是突出趣味性,贯穿游戏精神;三是注重语趣,强化音乐性。“创新是最好的传承”,李少白呼吁创作者要跟上时代步伐,理解儿童思维,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儿歌,让儿歌真正飞入孩子们的心中。
资深出版人、编审、评论家邹亮回溯了儿歌的历史渊源,指出儿歌作为儿童文学最原始的文体之一,具有天然的音乐性和生命力。
从明代《演小儿语》到现代儿歌集《北斗在天》,儿歌始终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儿童教育的双重使命。然而,当前儿歌创作面临新生代作家稀缺、作品传播受限等问题,亟需创新突破。
在他看来,李少白等老一辈作家的创作实践为儿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儿歌创作应注重“语趣”“童趣”“情趣”“理趣”“野趣”。他认为,在娱乐形式、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古老的儿歌喜闻乐见,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传统文化与时代特色并行
宁波工程学院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陈恩黎的发言围绕“儿歌在新时代中的变与不变”的话题展开。她指出,民间童谣作为古老的口传文学,其固定表达模式和声音节奏承载着民族语言精髓和文化基因,具有恒久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为读者带来审美心理上的舒适与愉悦,是儿歌创作必须坚守的基石。当代儿歌诠释着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如传统文化、宇宙意识和家园意识等主题,但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儿歌创作需要与时俱进,在语词、观念和艺术表现等层面进行创新。
《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儿童文学评论家陈香特别指出,新时代儿歌要在保持儿童性的基础上创新,既融入现代元素,又要体现文学修养,甚至蕴含哲学思考。她认为,创造力、生命力、想象力、音乐性、韵律感、惊奇感和美感——那种人之初对美和奇妙的本能反应,与儿童生命本体最为契合的蓬勃的游戏性、创造力和惊奇感,是经典儿歌具有永恒、形而上的精神意蕴和美学魅力之所在。
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钱淑英认为,新时代儿歌的提出,是基于儿歌的艺术品性能将儿童从粗野的释放引领至更高的精神层次。优秀儿歌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特色,同时需兼具民间活力与文人情怀,在节奏、意象和情感表达上贴近儿童,由此产生新的艺术内涵。
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胡丽娜从专业传播学的眼光分析了新时代儿歌创作出版的意义。她指出,当代儿歌创作既要传承经典作品的民族审美特质,又要积极回应时代需求。她特别强调,在方言式微的背景下,如何吸收传统精髓进行创新是一个重要课题。
AI创作仍有很大局限性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黄晨屿认为,就儿歌创作群体而言,新生代创作者在读者视野中的能见度明显不足。新时代儿歌需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儿童本位与游戏精神的统一,以及具备多媒介、融媒体传播潜力。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儿童文学作家赵霞的发言围绕“关于童谣,我和DeepSeek的一场对话”展开,她借AI在儿歌创作中的潜力与挑战讨论了儿歌创作的特点和难度。尽管AI创作的儿歌有创造的探索,但仍在语言形式、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局限性。其原因是儿歌作为一种汉语艺术形态,具有自身充满难度的审美特质和艺术高度,且创作批评的优质语料尚有不足。在当代语言表达面临“创造危机”的背景下,应重视从古老传统中汲取养分,因为那是汉语表达和思考的重要源泉。
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研究中心(浙江)主任方卫平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新时代儿歌的艺术发展需要把握几个关键维度:首先,要在“声韵”这一文学传统上做细致研究,又要在“表达”层面突破传统窠臼;其次,要注重“情感”与“趣味”的有机统一,在儿歌创作中融入诙谐、无厘头等特质,具体通过“切近体式”的艺术手法,让作品既保持儿歌的审美特质,又能真切地打动当代小读者。他强调,并非每首儿歌都必须面面俱到,但要在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这些要素的平衡点,从而推动新时代儿歌实现艺术品质的整体提升。
优秀的儿歌到底应该呈现怎样的样貌?大家一致认为——应当扎根传统,同时拥抱时代,在语言韵律、题材拓展和传播形式上不断突破,使其真正走进当代儿童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