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给孩子提建议,又怕TA不高兴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5-05-12 15:30:00 浏览量:3
不只一个家长在交流中说,孩子抑郁休学后,自己开始努力学习教育和心理学内容,亲子关系慢慢有所改善,但自己总是小心翼翼,想提建议也不敢,怕孩子不高兴,真挺憋屈,这个局面怎么破。
最初,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父母不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孩子在巨大外界压力下失去支持,慢慢地,孩子就像缺水的鱼儿,失去了生机和活力,陷入抑郁状态。
当父母们学习改变之后,非常关注孩子情绪、感受,及时满足需求,亲子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孩子内在爱的能量得到补给,状况就会越来越好。
这个时候,一直学习精进的父母可能会进入一个新的误区:特别怕孩子有情绪,特别怕因为自己的言行,给孩子造成情绪波动,使之前努力前功尽弃。
但我要提醒父母们:亲子之间交流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能真实坦诚,跟孩子怎样表达都可以,孩子听完有情绪也很正常,更不用怕有不良后果,这其实不是问题,可能正是双方新的成长机会。
首先,父母们表达关心甚至担心一点没错。别被“担心就是诅咒”这句话吓到,这句话完整表述应该是“过度的担心才是诅咒”,在生活里,父母对孩子适当表达担心才是正常的。
其次,交流对双方都是种释放,都是有益的。当父母们看到孩子的问题,一直想说又犹犹豫豫时,那份张力,孩子是能敏锐觉察到的,并成为孩子新的压力源,当父母表达出来,对孩子也是种抒解。
最后,孩子和父母都会在冲突中成长。亲子间的冲突,本质是主权之争、边界之争。青春期孩子对父母又依恋又排斥的特点,决定了父母从孩子世界的退出,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是在一次次的交流、冲突中,父母和孩子才能找到更合适的交流方式,更舒服的心理和空间距离。
至于交流,建议父母们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即客观描述事实后,再表达自己的情绪,最后提出自已的请求。
比如:妈妈看你这周连着五天点了7次外卖,有点担心你的健康,你能不能每天尽量早点起,至少和我们好好吃一顿饭?
注意,别用简略夸大的话来代替事实,比如:我看你最近顿顿吃外卖。这个“顿顿吃外卖”就是夸大的说法。另外还有许多词,比如“总是”、“从来”、“永远”都是很含糊的用词,容易勾起讲述者负面情绪,也会让孩子瞬间接收你的攻击性。
还有,要尽量准确说出自已感受,而不是评价对方、随意贴标签,比如:你咋一点不爱惜身体,不懂为自己未来长远打算?我看你就是作贱自己!
最后,请求要明确具体,不能含糊。比如:你能不能对自己的健康上点心、负点责?
当你这样不带评判、攻击地表达,孩子一般不会太抵触,但也可能习惯性拒绝,甚至表达不满情绪。
在这里,父母们要破除一个执念,就是“好的亲子关系里,孩子总是心情愉悦。”
就像是父母们再努力学习、修炼,你也不可能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修没了,孩子也不可能因为父母学习成长了,就再没有负面情绪了。
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不同看法、发生冲突并不可怕,父母如何处理冲突,及冲突过后怎么安置自己的情绪,就是在给孩子做一个示范。
敢于真实地表达自己,敢于提出自己的需求,不怕拒绝,被拒绝后不恼羞成怒,不人身攻击。即使攻击了对方,也能够在过后及时诚恳道歉丶加以改正,这种面对冲突的坦诚态度,比起隐藏情绪丶假装一团和气的教肓,是更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