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姨案被拐儿童钟斌回家,70岁外公紧抓他的手不愿放开!
发布时间:2025-04-25 21:31:36 浏览量:1
70岁的外公,凌晨五点,从十几里外的临乡赶来,颤抖着的手,紧紧地攥住钟彬,仿佛只要一松手,这失而复得的团圆,就会化作泡影。
这一幕发生在2025年4月25日的江西赣州,被拐20年的钟彬终于回家。
红毯烟花迎宾花……钟家以最为隆重的仪式来迎接儿子,不过这场看上去圆满的结局,却将“梅姨案”背后那更为深层的隐痛给撕开了——团圆仅仅是起点,并非终点。
2004年12月31日,一岁半的钟彬在广东惠州出租屋楼下被“邻居”张维平拐走。一碗饭的工夫,这个家庭便坠入深渊。
父亲钟丁酉背着那印有“钟彬回家”的灰色寻子背包,一路奔波,跑遍了广东河源,又跑到东莞,还去到增城,甚至开启直播展开“大海捞针”般的寻找行动。
而钟彬的童年,就在养父母家中悄无声息地流逝了,直到警方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将线索进行比对之后,他才知晓自己的身世:“愣了好一会儿,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这样的故事,在“梅姨案”中并非孤例。9名被拐儿童,虽已全部找回,但是家庭重建的困境,才浮出水面。
有人如申聪般努力去适应原生家庭,还带着弟弟学习做面食;与此同时也有人,像礼礼那样,三年都未曾喊出一声“爸妈”。更残酷的是,有的孩子回家时,只剩那坟茔——杨妞花被拐之后,她的父亲因酗酒而亡,母亲则郁郁地终了,她的姐姐也沦为了孤儿。她哽咽道:“如果找不到,至少还有希望,现在什么都没了”。
杨妞花在父母坟前痛哭
这场跨越了20年的重逢,离不开人脸辨认以及大量数据方面的技术突破。
民警汪挺,通过对幼年照片的轮廓进行分析,锁定了在广东河源与梅州交界处的两名男子,最终使钟彬和欧阳佳豪得以重见家人。
但技术再先进,也无法逆转被偷走的时间。
钟彬与生父钟丁酉相认之后,仅留下了一次见面,甚至都未曾交换联系方式;欧阳佳豪虽然与父亲添加了微信,却因为“共同话题太少”而陷入了沉默。
血缘的纽带,在20年的错位中变得脆弱而尴尬。
主犯张维平尽管已被依法惩处,“梅姨”却依旧逍遥自在。而法律针对“收买被拐儿童”这一行为的惩处,到如今依然存在诸多争议——买一只熊猫需判10年,买一名妇女最多仅3年,这种严重的失衡,让“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沦为了空洞的口号。当钟丁酉说出“若养父母待他好,便尊重他吧”时此话语背后,蕴含着寻亲家长不得不做出妥协的无奈。
这场跨越20年的重逢,暴露出了一个极为尖锐的社会命题,那就是:我们究竟该以何种姿态去面对那些被拐家庭呢?是感动于“终于找到”的泪水还是正视那些无法弥合的裂痕?
申军良的选择或许提供了一种答案,他尊重儿子申聪留在养父母身边,用四年时间,从“陌生人”,变成“带弟弟做饭”的哥哥甚至为适应孩子口味,全家改吃米饭。
这种“双向奔赴”的耐心比血缘更珍贵。
申军良一家
而对于公众,这场事件不该止于猎奇或煽情。当我们为钟家落泪时,更应追问:如何让技术红利惠及更多被拐家庭?如何推动“买卖同罪”立法?又如何构建寻亲后的心理支持体系?毕竟每一个被拐儿童背后,都是一个家庭被碾碎的人生。
如果重逢的代价是陌生与疏离,你认为被拐家庭该坚持“找回”还是尊重孩子的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点赞转发让更多人关注“团圆之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