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拐角看到更多风景
发布时间:2025-05-07 07:10:20 浏览量:3
在看完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后,我阅读了李瑞华、樊启鹏关于此部片子的成长访谈录《不一样,也没关系:〈我不是笨小孩〉成长访谈录》(中国纺织出版社),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多年来,我一直在普通大学的教学一线,看到了太多孩子的生命成长路径,深深感受到单一评价标准对他们的伤害和束缚,感受到应试教育对年轻人生命力的磨损和消耗。如果要改变这种现状,从感性上带来更多的触动,形成一种情绪的共鸣,进而导致变革行为的发生,可能需要对个体生命的呈现、对另类孩子的看见,以及对诸多差异的尊重。从这个角度看,《不一样,也没关系》,恰恰以真实、丰富的生命图景,聚焦“阅读障碍”孩子这一特殊而庞大的群体,通过三个孩子的多维访谈,承载了对于教育“多元标准”的向往和深思。它既是一部耐心、诚挚而又充满教育道义的田野记录,“更是一本关于成长、接纳、疗愈、打破自我认知边界的书”。
本书主要针对《我不是笨小孩》中三位主角校校、群晓、若汐的相关当事人展开访谈。相比纪录片拍摄的时空限制,这本书动态记录了他们的成长,呈现出了“阅读障碍”孩子独特的精神领悟力和生命的开阔可能性。
校校动手能力强,喜欢木工,他对未来的生活场景有具体设想,“我想过天天做木工的生活,然后我就去看会儿电视,吃比萨,然后休息,然后继续干”。他坚信“上天给了我一个缺陷之后,会在另外一个地方给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可以走得更远”。亲历确诊“阅读障碍”后的各种生命遭际,校校坦言“我根本不在意阅读障碍这件事情,我觉得这只是人生的一个小坎儿”,足以见出他内心的强大和生命的韧劲。
群晓是一个敏感而又喜欢内省的孩子,他在2018年的访谈中,还认为自己“无时无刻不感到挫败。只要自己在平均线下,或者刚刚抵达平均水平线,没有超过其他人很多,我就会挫败感十足,产生悲观的心情”。到2021年,他已经意识到“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想读我热爱的、我喜欢的、有用的”,“我认为每个人存在即有价值”,这种认知的转变,同样折射出他内心的强大和生命的韧劲。
若汐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幕,是她一直渴望有一张奖状,在学校无法获得满足后,妈妈给她颁发了人生中的第一张奖状。她在2020年的访谈中提出,“如果考试考不好,同学可能就会嘲笑我,他们就在背后小声地鼓掌”,平静叙述的背后,反映出以成绩为导向的单一应试标准对人伤害。让人欣慰的是,若汐在家人、亲友的理解和陪伴下,对人生的认知越来越丰富,她小小年纪就已领悟“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
三个孩子遭遇“阅读障碍”的经历,让我看清了一个基本事实:如果将生命当赛道,用一场场考试去丈量孩子们生命的质量,那么赛道自然是越平坦越好,拐角越少越好。然而,真实的人生却不是这样的,在不同的节点,人生必然出现很多拐角,而出路和异样的风景,往往就在拐角处。“阅读障碍”如果放置在应试的赛道,自然是导致失速的障碍,但如果放置在人生丰富而复杂的路网中审视,不过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平常拐角。三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充分说明,如果能有更多元的评价标准,他们人生拐角处的风景就不会被遮蔽。
“阅读障碍”不是病,恰如樊启鹏所言:“阅读障碍只是人身上的一个特点,只不过恰好这些孩子在面对应试教育时,他们的短板被放大了。”《不一样,也没关系》以生动的案例让我坚信:对人的成长而言,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每一个孩子自带智慧和灵性,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如果能确立更为丰富和科学的标准,不一样,当然没关系。“不一样”的孩子也是正常的孩子,他们同样孕育着充沛的情感力、生命力和创造性。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7日 第09版
作者: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