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江津这对年轻夫妇放弃城市工作回村 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发布时间:2025-05-06 08:04:06  浏览量:3

陈伟在教孩子们滚铁环。 受访者供图

4月29日下午临近5点,江津区嘉平镇大垭村,陈伟驾车接上妻子杨艳赶往江津城区家中。一家人吃过晚饭、辅导完两个孩子的功课,两人又于深夜9点回到大垭村,保证第二天按时上班。

陈伟40岁,现在是嘉平学校教师。杨艳38岁,是大垭村副主任。大垭村距离江津城区60公里,城里住着老人和孩子,村里有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两头都是牵挂,他们每天两头跑。

其实,10年前,陈伟与杨艳都在城里工作。为照顾年老多病的爷爷奶奶,关爱村里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二人夫唱妇随回到了村里。

丈夫放弃城里工作回乡任教

2008年,陈伟从重庆理工大学机械专业毕业后,先后在万州水电校、江津正泰职业高中、重庆工商学校任教。

2014年,77岁的奶奶身患重病,年近八旬的爷爷年老体弱也无法照顾。陈伟打算申请调回老家,一边工作,一边照顾两位老人。

当时,陈伟不到30岁,已担任汽车系实训车间主任,从领导到同事都挽留他。“都说我留下来有前途。”

陈伟2岁时,爸妈就外出打工,是爷爷奶奶把他拉扯大的。“现在奶奶病了,我应该回去照顾。”他说,自己是典型的留守儿童,没有爷爷奶奶,也就没有他后来的一切。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促使陈伟决心回村任教。他曾是留守儿童,重庆工商学校也有不少学生是留守儿童。陈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其中很多职教学生聪明、能干,好几个学生在他的培养下还获得重庆市汽车空调维修技能二级维护大赛二等奖和全国汽车维修基本技能大赛一等奖。他认为,如果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他们与普通高中生一样优秀。

陈伟为孩子们批改作业。 受访者供图

“留守儿童输在了起跑线上。”陈伟打算,回到老家一边照顾爷爷奶奶,一边在村里任教,手把手教会留守儿童树立志向、热爱学习,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更多留守儿童不因父母外出打工而荒废学业。”

2015年9月,陈伟的申请获准,他调回到偏远的大垭村教学点任教。

妻子追随下村当本土人才

杨艳也是不支持陈伟回村的。她是垫江人,2009年在万州上大学认识了陈伟。两年后,二人结婚,并回到了江津。

“我们已经在城里买房安了家。”当时,杨艳在江津城区一家教育机构担任英语教师,月薪5000元,同时已怀孕在身。在她看来,“一家人在城头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陈伟的爷爷奶奶育有三儿一女,按常规该轮流照顾老人。但杨艳理解丈夫对爷爷奶奶的感情和感恩之心。她没能说服陈伟,反倒在怀孕期间回过几次大垭口。见陈伟一边工作、一边照顾爷爷奶奶,有些忙不过来。

当时,正值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村里空巢老人多、留守儿童多。杨艳意识到,陈伟的选择是正确的,偏远的大垭村很需要像她和陈伟一样的年轻人。

2016年初,杨艳生下孩子,交给婆婆在城里抚养,自己也于同年6月,追随陈伟回到大垭村担任本土人才。2018年,他们又有了第二个孩子。就这样,每天下班后,他和陈伟就驾车回江津城区照看孩子,深夜又返回村里。周末,他们干脆就把老人、孩子接到村里住。

“不但照顾了爷爷奶奶,村里的工作也是干得有声有色。”嘉平镇党委宣传委员程小琴称,杨艳回村后,在进院入户走访中发现,全村老人达300余人,因为距离场镇远,家中的鸡蛋、腊肉、蔬菜等很难变成钱,便在工作之余,搞起了电子商务帮老人们卖土特产。

夫妇坚守乡土服务村民

10年前,大垭村教学点只有4位老师,每人包一个班,从一年级教到三年级,到四年级学生就转到附近的月沱学校。

20、16、8、6......10年来,陈伟执教的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少,但他一直坚持培养学生爱劳动、爱运动,既要学会煮饭、扫地、挖红苕等家务,又要能打篮球、足球、乒乓球,再才是抓学习。

“孩子们逐渐变得阳光,有目标。”陈伟工资尽管从之前的8000多元降到了3000余元,职称变成了初级,但他对乡村教育的热情不减,这里的留守儿童改变和进步越来越大。他说,“我曾经是留守儿童,也教过职教学生,我知道怎样去引导他们。”

夫妻二人,一个忙教学,一个忙脱贫,然后就是赡养爷爷奶奶。爷爷还好,奶奶根本不能生活自理,还时常大小便失禁。翻身的事儿,陈伟做;洗澡、擦身子,杨艳抢着干。

杨艳的农村电商很火,但老人们能够用来销售的农产品并不多。陈伟在网上搜索到绿壳蛋鸡产蛋多、好销售。夫妻二人买回300只鸡苗试养,一下子养活了270只,还摸索出辣椒拌粮食喂鸡不长虫、食用油喂鸡冬天防寒等土办法。

“见近2元一枚鸡蛋供不应求,老人们也跟着养。”陈伟与杨艳为老人们预定鸡苗,安装围栏散养,并规定每户养殖规模不超过50只,确保真正用粮食喂养。他们却不再喂养蛋鸡,重心放在了鸡蛋销售上。“ 我们的初心还是带动老人们养鸡挣钱。”

现在,大垭村30余位老人都养上了绿壳蛋鸡,一年带动销售鸡蛋12万枚、鸡1000余只,实现销售收入十余万元。脱贫户张福文养了20只鸡,既卖蛋,又卖鸡,一年的零花钱都不愁了。

回村10年,陈伟的奶奶于2018年去世,爷爷于2024年去世,但夫妇二人到现在都坚持留在了大垭村。陈伟还获评全国优秀教师,杨艳也成长为大垭村副主任,江津区第十七、十八届人大代表。

“虽然爷爷奶奶走了,但这里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一样需要我们。” 陈伟与杨艳表示,在乡村振兴的战场找到了青年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他们会坚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