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亮|虽非亲骨肉 依然父母心——朝阳区儿童福利院见闻录
发布时间:2025-05-04 19:47:03 浏览量:3
虽非亲骨肉 依然父母心
——朝阳区儿童福利院见闻录
作者:杨俊亮
暮春时节,我应朝阳区儿童福利院王衍昌院长之邀,与老伴踏入了这座掩映在绿荫中的庭院。
院内清静优雅,绿树成荫,鲜花盛开,一座U型二层小楼安卧在绿树花丛中。院中楼内极其洁净,没有一点纸屑杂物,各个房间,包括孩子们的宿舍、活动场所、员工办公室、食堂、库房、卫生间、楼道等都特别干净,物品摆放有序,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王衍昌院长向我们介绍了儿童福利院的基本情况。
北京市朝阳区儿童福利院位于朝阳区王四营乡王四营村,院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397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一栋U形2层生活楼,分为儿童保育区、学习教育区、文化娱乐区、康复训练区、重点照护区、后勤保障区、行政办公区等功能区。2023年7月以来,朝阳区社会福利中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委托北京美嘉康泰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负责朝阳区儿童福利院运营保障服务工作。
截至目前,朝阳区儿童福利院在院儿童90人,约70%儿童因各种原因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保育员24小时全天候精心照护。为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福利院采取融入式教育方案,对附近接幼儿园、小学、中学,送无严重身体疾患的儿童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与普通家庭的儿童一起学习成长。22名儿童涵盖由幼儿园至大学5个学习阶段,分别在8所学校就学。针对15名智力发育迟缓儿童开展特殊教育,在院内开设音乐、绘画、认读、非洲鼓等丰富的特教课程,为2名幼小儿童开设专门幼儿班,保障教育路上一个孩子都不能少。
为推进儿童福利院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院内儿童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社工服务一体化工作,结合朝阳区实际,院领导班子提出“以育为本、以养为源、以治为要、以康为先、以教为根、以享为果”的工作宗旨,围绕儿童服务需求,推进四项基本工作:
一是实施“四有”保障。通过确保儿童“衣”有所给、“食”有所供、“住”有所安、“行”有所畅等措施,提升儿童生活质量。
二是开展“四多”教育。通过让儿童多饮“墨水”、多蹚“泥水”、多洒“汗水”、多接“活水”等活动,构建儿童学习多元化培养途径。
三是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儿童走出去,通过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自然教育”课程,实现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与素养教育有机融合。
四是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成立了“华光艺术社”,以艺为媒,培养孩子们文化情操。设立“儿童议事会”,实现儿童自我的管理和成长。组建心理志愿者服务团队,通过“个案干预”与“团体工作”结合,探索特色教育“16字心法”(保教联合法、天性唤醒法、树标激励法、六式联动法),通过“攻心”策略,为儿童营造充满亲情的人文环境、家庭环境和生活学习环境。
王衍昌院长是一位优秀的退役军人,1991年入伍,2005年退出现役后先后在朝阳区救助管理站、朝阳区社区服务中心工作,工作非常敬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多次被评为岗位模范、优秀共产党员。2023年6月转岗,任朝阳区社会福利中心主任兼儿童福利院院长。来到福利院后,他在认真调研、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克服旧弊、大胆改革,本着“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的精神,鲜明提出以儿童为中心,提出:“以院为家作为第一起点、爱岗敬业作为第一责任、以人为本作为第一原则、人性化服务作为第一尺度、儿童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儿童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儿童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儿童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儿童的安危作为第一重要、儿童的幸福作为第一快乐”的“十大管理理念”和工作作风,为孤残儿童创造温馨、舒适、和谐、幸福的家园,全力打造“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全,小而强”特色儿童福利机构。他从建章立制入手,抓队伍、抓培训、抓服务、抓规范、抓机制、抓管理,使福利院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有关方面的良好赞誉。
我对“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这句话非常感兴趣,行前专门写了书法赠予他们。我认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福利院的服务宗旨和服务人员的爱心,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原来以为儿童福利院那么多生活不能自理儿童,房间里肯定很脏,会有难闻的气味,而我所见所闻完全颠覆了我此前的认知。孩子们的床铺和穿在身上的衣物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污迹;孩子们日常活动的地垫上也都非常洁净,没有脏污。问了保育员才知道,她们是每天二十四小时轮流照护孩子,还有一部分保育员是与孩子住在一起的,这样确保孩子有任何情况,能够及早发现,立即处理,孩子拉尿之后,会马上擦洗、更换尿垫,绝不能让孩子身上留有任何脏污。了解之后,我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做孤残儿童的保育员,需要有如父母般的高度爱心和极强耐心,能够持之以恒,实在是不容易。我问一位20多岁负责培训和康复的小姑娘,你们做这样的工作不烦吗?她说,任何工作都需要有人做,这些孩子太可怜了,我们为他们服务,是大慈大爱,是非常高尚和光荣的。她的话让我深受感动。
我一间一间照料室察看,孩子们有的在做肢体运动,有的在画画,有的医生在为他们做治疗,有的保育员在为孩子喂流食。无论是医生还是保育员,对孩子都是那么和蔼可亲,耐心细致,不急不躁。
参观了楼梯两内里墙壁上挂着的,还有大厅一侧画架上摆放的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不禁十分惊讶,孩子们的作品洋溢童真、童趣、童心,他们虽然有着各样身体上的残疾,但他们的心灵是美好纯净的,他们对生活是热爱的,他们心中有着和健全孩子一样的童话世界!
室外,能够行动的孩子们在和保育员们做体操、玩游戏,还有的在敲鼓、玩打击乐器,欢笑声不绝于耳。同去的老伴深受感染,把随身带的糖果分给他们,还亲热的把小孩子抱起来。我还接触了保安员、监控员、保洁员、仓库保管员和炊事员,他们对自己的工作都很热爱,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王院长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他们将开展“六一六项事,童心筑梦,精彩童年”系列活动。要编辑一套儿童福利院机构管理工作标准;开展一次儿童福利工作成果展览;举办一台欢度六一文艺演出;整理一本儿童服务故事汇编;精选一册心理工作特色案例;组织一次儿童安置工作联席会议。
“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儿童福利院的工作是高尚的、光荣的、是有创见性也是卓有成效的。王院长兴致勃勃地跟我们谈上级的要求,谈社会的期望,谈员工们的奉献,谈下一步的设想,让我都跟着一起激动。我知道他的家与工作单位相隔二十余公里,而他却总是最早一个上班,最晚一个下班,有时住在单位,家里的事根本顾不上。他这种对事业高度的责任心、拼搏进取的事业心和不畏困难、探索进取的精神,让我这个退休干部十分感动。
归途华灯初上,车载广播正播放《让世界充满爱》。后视镜里,福利院的轮廓渐隐于夜色,但那幅"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的书法,却在我眼前愈发清晰。它不仅仅挂在墙上,更镌刻在每双为孩子系鞋带的手掌纹路里,流淌在深夜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中,绽放在每个残缺却完整的生命里。
(2025年4月25日)
作者简介:杨俊亮,退役军官、北京市机关退休干部。自幼喜好文学艺术,数十万字文学、数千篇书法和摄影作品在各类媒体发表,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出版政论、诗歌、摄影作品集10余部。现为中国社会书画院会员,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水墨丹青》《名家讲堂》栏目签约艺术家,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榜书艺术研究会会员,全国艺术家公示系统认证入网艺术家,中国馆藏级艺术家网首席艺术顾问。中国摄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俱乐部理事会会员。编写军事教材曾被评为全军科技成果一等奖,音乐作品(歌词创作)曾获得全军一等奖,全国三次金奖、一次银奖,被授予“中国优秀音乐(歌词)指导师”称号。先后被有关艺术部门授予“2021年当代书画界杰出贡献人物”、“优秀人民艺术家”、“中国书法终身成就奖”、“献礼香港回归艺术大使”,“作品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2023年“聚焦两会、德艺双馨书画名家”等荣誉称号。著有摄影书籍《书影心声》《美在心中》《灵动瞬间》,出版《石子集》《零落心香》诗歌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