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宣布停止跨国收养,为何按下 “停止键”?
发布时间:2025-04-30 16:30:08 浏览量:5
2025 年 3 月 23 日,江西宜春 29 岁青年吴苏成(小名 “苏伢子”)与亲生母亲相拥的画面,在网络上引发数千万次转发。这个 6 岁走失、被美国家庭收养的男孩,用 23 年时间完成了一场跨越太平洋的寻根之旅。他的故事,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持续 32 年跨国收养历史的斑驳记忆。
01
2024 年 8 月 28 日,中国民政部宣布重大政策调整:除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收养和继子女收养外,停止向国外送养儿童。这一决定终结了自 1992 年《收养法》实施以来,16 万中国孤儿 “漂洋过海” 的集体命运。
这个政策转折的背后,是三重时代变迁的叠加:
1992 年中国 GDP 仅为美国的 6%,福利院经费捉襟见肘,外国家庭支付的 3 万美元 “捐赠费” 曾是许多机构的生存支柱。2023 年中国 GDP 突破 18 万亿美元,全国儿童福利机构数量较 2008 年增长 4 倍,孤儿保障标准达每月 1885 元,残疾儿童康复实现全域覆盖。
1990 年代农村 “重男轻女” 观念与计划生育政策交织,导致 80% 被收养儿童为女童。如今新生儿数量从 1990 年的 2621 万降至 2023 年的 788 万,每个孩子都被视为未来财富。
美国跨国收养量从 2004 年的 2.3 万例暴跌至 2023 年不足千例,荷兰、丹麦等国相继暂停海外领养。中国政策调整既呼应《海牙公约》“国内优先” 原则,也规避了国际收养中 30% 的欺诈风险。
02
在 “爱无国界” 的温情表象下,跨国收养史书写着复杂的人性图谱,既有阳光一面,也有阴暗一面:
1999 年广西弃婴摩根・赫尔德因唇腭裂被美国家庭收养,成长为世界体操冠军;2000 年江西女婴玛格丽特・麦克尼尔被加拿大夫妇领养,2021 年斩获东京奥运蝶泳金牌。
首位进入太空的华裔宇航员焦立中、好莱坞导演王子逸,都是跨国收养的成功案例。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72% 被收养者认为养父母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湖南弃婴奥利维亚被美国家庭收养后,在 4.8 平方米地牢中遭受 14 年非人虐待,养父母仅获缓刑和 6 个月监禁;西班牙律师夫妇为侵吞 200 万欧元遗产,毒杀养女阿颂塔。美国儿童福利局统计显示,跨国收养家庭虐待率是原生家庭的 3 倍。
爱泼斯坦 “萝莉岛” 案件中,其创立的 “国际失踪和被剥削儿童中心”(ICMEC),竟成为儿童性交易的保护伞。该组织 2019 年曝光前,已协助超 3000 名儿童 “合法” 进入性剥削网络。
68% 亚裔被收养者成年后产生强烈寻根冲动。耶鲁大学研究显示,被收养者平均需经历 8 年心理调适期,外貌、语言和饮食习惯的差异,常导致终身身份认同危机。
停止跨国收养,不是关闭爱心之门,而是重构儿童保护的底层逻辑。
《民法典》确立 “最有利于被收养人” 原则,国内收养占比从 2010 年的 58% 升至 2023 年的 89%。
中山儿童福利院试点 “职业父母” 模拟家庭,4 名儿童与 “妈妈” 共同生活,厨房贴满值日表,阳台晾晒小书包,墙上挂满包饺子、逛超市的生活照。
杭州设计师林薇领养唐氏女儿后,将工作室改造成儿童绘本馆;深圳 IT 工程师陈昊宇夫妇收养脑瘫弃婴,自学康复训练课程。
全国建成 54 个儿童友好城市,33.7 万个城乡社区儿童之家,2023 年为 46.8 万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
公安部 “团圆系统” 累计找回失踪儿童 10932 名,DNA 数据库比对准确率达 99.99%。
中国与 17 国建立收养合作机制,2024 年通过《海牙公约》协助 58 名外籍儿童寻亲。
当吴苏成在宜春高铁站与母亲相拥时,他的故事成为中国儿童保护史上的一个隐喻。这场持续 32 年的跨国收养潮,既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无奈选择,也是文明进步的必经之路。如今,随着儿童福利体系的日臻完善,每个孩子都能在故乡的土壤里,长成自己的模样。正如最高法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白皮书》中所言:“儿童的根系深扎在哪片土地,文明的参天大树就生长在哪里。”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改写全球儿童福利的叙事逻辑 —— 最好的慈善,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文化血脉中找到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