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郑功成最新发声:让14亿人敢花钱,先要解决后顾之忧

发布时间:2025-04-29 20:43:50  浏览量:1


“当人民群众不再为医疗、养老、教育等问题焦虑,消费潜能就会自然释放。”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提振消费与社会保障有效作为座谈会”上提出,提振消费已形成社会基本共识,激活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更是应对美国掀起的关税战、支撑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优势。

4月26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的“提振消费与社会保障有效作为座谈会”在北京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的专家学者30余名代表参会。

郑功成在主持会议时深刻阐释,当前国际贸易秩序面临深刻调整,我国经济发展亟需培育更强内生动力。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具有深远战略意义。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持续释放居民消费潜力,这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本质体现。

郑功成指出,提振消费已形成社会基本共识:既要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夯实消费能力根基;也要消除群众后顾之忧,筑牢消费信心屏障。而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制度覆盖范围、提升保障效能,正是缓解民众生活压力、增加转移性收入、释放消费活力的关键路径。

郑功成回溯历史实践时指出,在应对重大经济风险挑战的历程中,社会保障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1997 年,面对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冲击,我国迅速推进 “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 政策,全力稳固民生基本盘;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又以构建全民医保体系、建立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大规模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筑牢制度防线。

这些生动实践深刻印证:社会保障既是守护民生的坚固屏障,更是稳定经济的关键支柱。它如“安全网” 般兜住群众生活底线,为千家万户遮风挡雨;似“减震器”般缓冲经济下行压力,有效降低外部冲击影响。通过化解后顾之忧、稳定社会预期、提振消费信心、促进经济复苏,社会保障持续释放制度效能,成为我国抵御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行稳致远的重要法宝,彰显出强大的制度生命力与保障力。

郑功成强调,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迫切需要总结我国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社会保障"解民忧、聚民心、稳预期、振消费、促平等、护安全"的六大核心功能。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郑功成提出“双轮驱动”的改革思路:

一是加大针对民生的公共投入力度,同时将14万亿元社保基金结余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保障。重点包括: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升至合理水平,重点向农村高龄老人倾斜;提高医保统筹保障能力与保障水平,切实减轻人民群众面临的重大疾病负担;建立失业保险与宏观经济联动的动态调整机制;扩大社会救助覆盖范围特别是临时救助覆盖面,提高救助标准;加快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儿童福利事业。通过这一揽子措施,切实解除群众后顾之忧,让中低收入群体敢消费、愿消费。

二是深化制度改革创新,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要直面当前制度存在的制度碎片化、公平性不足等问题,以系统性思维推进改革,通过制度设计的科学性、稳定性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预期。特别是要加快优化现行制度安排,矫正制度性缺陷,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进居民医保筹资机制改革,完善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同时重视养老服务与儿童福利事业,以有效供给满足真正需要。

在郑功成看来,14亿人口的巨大规模市场应当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而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151万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10多万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又创新高,表明消费信心不足是重要制约因素,只要像应对1997年、2008年的国际经济危机一样采取扩张社会保障措施并以此来解除人民群众的生活后顾之忧,才能更加有效地提振消费。“社会保障制度越健全,人民群众的消费信心就越足。”郑功成表示,当14亿人民不再为养老、医疗、教育等基本民生问题担忧时,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将得到充分释放。这不仅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内需支撑,更能增强我们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韧性和底气,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记者 李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