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钱和陪孩子哪一个更重要?
更新时间:2025-04-27 08:12 浏览量:2
最近弟弟一直在抱怨爸妈在我们小时候没有陪伴好我们,导致现在我们几姐弟感情不好。他说现在他的小孩一定要陪伴好,照顾好他。但是如果条件不允许我们也很难把自己小孩带在身边。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出于无奈吧?
孩子成长中,钱和陪伴哪个更重要?
今天我来跟大家聊聊在孩子成长中,钱和陪伴哪个更重要?
父母,是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谁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但对于大多数家庭,却不得不面临这个艰难的取舍:
选择挣钱,孩子得不到充分的陪伴;选择陪伴,孩子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就会受限。
其实,无论选哪一个,判断的标准仅仅在于,未来的你会不会后悔。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有些父母会觉得,现在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等赚够了钱,再补回来。
然而,为了赚钱而忽略孩子的成长,真的值得吗?
这是以放弃现在为代价,为了某个未知的未来而努力。
但首先,那个未来不一定能够实现;其次,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有些事错过就不可能重来。
孩子小的时候,需要陪伴,我们因为忙,忽略了子女;等到孩子长大,需要个人空间了,家长却又开始重视陪伴。
只是迟来的亲子陪伴,可能沦为子女痛苦不堪的“人身绑架”。
当你热衷于增加跟孩子的相处时间,填补曾经的空缺,他们却可能不胜其烦,一心想着“什么时间才能自己玩游戏”、“什么时候才能去找朋友聚餐、看电影”。
根据心理学家艾德沃特的描述,到了青少年早期,孩子人际交往的焦点,就会由父母转向同伴,比起跟爸妈的关系,他们更期待跟同龄人的交往。
也就是说,等到孩子上初中以后,就算你想陪孩子,对方也未必需要你。
拉弓没有回头箭,很多事,错过了最佳时机,就会变得不合时宜。
生活最大的遗憾,不是心有不甘,而是木已成舟,不是“想做却做不到”,而是“你早干嘛去了”。
而等到孩子出现各种问题,厌学、网瘾、打架,这个时候再来关注孩子,就更加为时过晚。
还记得上海跳桥的那名17岁男孩吗?
2019年4月17日,因为在校跟同学发生矛盾、被母亲批评,男孩在停车时,不顾母亲阻拦,从卢浦大桥上一跃而下。
一条年轻的生命,转瞬即逝,最后徒留他的母亲在原地痛哭自责、悔恨不已。
很多家长平时疏于陪伴,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就想严加管教,仿佛只要管好了,所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但这种指向子女的严厉背后,藏着作为父母底气的不足。
一棵树长大的时候不捉虫、不拉枝,等蛀了洞、长歪了,还有什么办法能够补救吗?
捷尔任斯基曾说:
孩子最喜欢爱他的人,也只有爱才能培养他。当孩子看到并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时,他会努力听话,不惹父母生气。没有爱作为基础,再严厉的管教,也很难收到效果,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其实,真正要矫正的不是孩子,而是亲子之间的感情基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失的陪伴与引导。
大家都知道,1-6岁是儿童性格养成的关键期。这个时候的陪伴,事半功倍,而错过关键期后,再想要引导,显然就会力不从心。
说到底,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什么时间都可以赚钱,但对于孩子的陪伴却存在有效期,一旦错过,就再也无法重来。
砸钱≠富养
很多父母认为,这个社会要拼财富、拼权力、拼资源,所以要给子女最好的,砸锅卖铁也要给子女铺好路。
为了孩子忙于工作,为了孩子不断拼搏,这些付出固然可贵,但比起一门心思赚钱,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为什么要赚钱。
儿女的成长,当然离不开钱,但仅仅给钱,却未必对孩子有多大好处。
有一个概念,叫“富养”,是指优越的生活条件,会让孩子得到更优质的教育和更好的资源,眼界开阔、更加自信。
但是,砸钱≠富养,还可能沦为另一种形式的“留守儿童”:温饱得到满足,心理缺少关爱。
也许在物质上,样样都不比别人差,但在精神上,却成了“没人要的小孩”。
而当一个孩子,连基本的爱都得不到,还谈什么学习,谈什么成材呢?
子女的幸福很简单,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肯定,是他们最开心的事。
很多孩子因为内心渴求关注,出现问题行为,但他们的父母却难以理解,甚至指责他们:
我都把最好的给你了,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而更糟糕的是,当孩子把“钱”和“父母的爱”划上等号,你会发现,他们仿佛是这辈子来要债的,只会跟你不断索取。
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能不能健康成长,真的跟金钱有很大关联吗?
曾经,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艰苦朴素的年代,照样培育出无数优秀的人才、有出息的孝子。
俗话说,再苦不能苦孩子。
可条件上的苦,虽然苦,但有的吃、有的穿,也还能过得下去;然而情感上的苦,虽然肉眼看不到,却往往更加让人难以忍受。
说到底,钱买不了一切,买不来孩子的健康成长,买不来亲子的亲密无间,更买不来真心的母慈子孝。
千万不要陷入盲目攀比,物质上的不甘示弱,也许是家长的执念,而非孩子最大的需要。
事实上,一个好的陪伴,就是最好的富养。
因为真正的富有,是精神的富有。
富养最大的价值,并不是给孩子提供多么优越的物质条件、多么富贵的生活体验,而更应该是一种精神和教养上的富足,让他们懂得何为是非,何为责任,何为担当,何为人间真情,何为人生价值。
一颗富足的心,才是行走在人世间最有力的“武器”。
然而,要注意的是,陪着≠陪伴。
很多时候,父母虽然人在孩子身边,却忙于刷手机,做着别的事情。
当孩子跟他们对话,也往往只是应付了事,仿佛把陪伴当成了任务。
这种陪伴,是人在心不在,是不负责任的敷衍,是浮于表面的相处。
看似亲密,实则冷淡;看似陪伴,实则轻慢。
长此以往,是在对孩子传达“你在父母眼里不重要”的信号,你以为付出了很多,实际上却造就了孩子的低自我价值感。
所以,既然要陪伴,就要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当然,要求时时刻刻专注在孩子身上,也并不现实,但最好能每天抽出20-30分钟的时间,放下手机,单纯地陪孩子聊聊天、做做他喜好的事情。
千万不要因为工作忙,而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
要知道,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年惨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