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远离你,往往是从这1件小事开始
更新时间:2025-04-23 20:16 浏览量:1
作者 | 和小畏
责编 | 陈轻轻
作为父母,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别人家的孩子,父母说一两遍就记住了,而自家的孩子,苦口婆心说一大堆他都听不进去。
如果是因为自己说得不对,那也就认了。
但很多时候明明方法和建议是对的,也是有帮助的,可孩子却像见到敌人一样躲着自己。
一边是家长好心地「追」着去教育孩子,另一边则是孩子不停地「逃」。
这种「追逃困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破局呢?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一同找到答案。
好好的建议
却让人想逃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戏剧沙龙,活动中发生了一幕,让我看到了许多家庭的缩影。
活动上大家分成小组,通过表演的方式来演绎每个人的生活议题。
其中,一个在读大学的女生表示自己正处于两难的境地中——
既想要好好休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又想要抓紧时间完成论文,然后去找工作。
可时间有限,她总是顾此失彼,休息时她会觉得自己太颓废,忙学业时她又会觉得自己太劳累。
经过一番演练,组员们也根据各自的理解,给女生一些支持和鼓励。
这时,一位年纪稍长的女士在所有所思后,对女生说出了建议——
“你呀,就是要求太高了,希望自己每件事都做得完美如愿,才会导致现在的困扰。”
“你应该放下高标准,接纳真实的自己,别想着什么都要,这样日子才会好起来。”
平心而论,这位女士的劝告是好心的、真诚的,也是准确的。
她对女孩的事非常上心,语气充满了关心,对此,女孩也微笑点头回应。
然而,女士似乎觉得这样的回应还不够热烈,于是她身体前倾,靠近女孩,以热切的口吻把刚刚的话又重复了一遍。
见女孩依然只是微笑点头,女士就又说了一遍,还追问道:“你理解我的意思没?”
她仿佛很渴望得到女生坚定地回答:“你说得对,我从现在开始,马上就要改掉这个错误的认知!”
可女生的反应却始终平淡。
几个来回下来,我观察到女孩的身体下意识地往后退,身体也转过去,想要结束对话。
另一边,女士身体则一直前倾,一点点往前挪。
两人一「追」一「逃」,直到演练结束才停止。
二人虽不是真正的母女,但互动却像极了现实中的许多亲子。
“因为无法让你满意
所以我想逃”
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主动去给点建议和教导,本是人之常情。
但许多父母会有一种潜在的心理——
我说完了,你就要听懂,你听懂了,就要照做,你照做了,问题就要得到解决。
实际情况中,孩子需要花时间去理解、吸收,往往做不到一点就通。
可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没有改变,就以为是没把话听进去,于是继续强调重复。
亲子间便引发起了矛盾——
“我都说了多少遍!你怎么就是记不住!”
“你不是答应过我,别再犯这种错误吗?”
这时孩子会反抗:“你好烦啊,能不能别管!”
“我是你爸/妈当然要管你!我一心为了你好,你还不领情!”
双方谈不到一块去,孩子便会开始躲着家长。
曾经我在一次饭局里,遇到一位母亲霖霖,她的女儿因为压力太大有焦虑症,在家休息一段时间。
最让霖霖苦恼的是,女儿完全不跟她沟通,稍一关心,她就跑回房间里。
饭桌上,霖霖不停地问我该怎么办。
我和她分析了女儿的心理状态,讲解该如何和这时期的孩子沟通,
然而,她依然非常焦虑,不停地追问“她到底要怎样才能好起来呀!”
我能感受到,她渴望一个终极的答案,能让孩子马上好起来。
可我深知没有这样的答案,无法满足她的要求,于是在一瞬间,我突然很想赶紧逃离饭局。
而也正在这个瞬间,我似乎理解她的女儿——
因为知道自己满足不了妈妈的期待,所以就只能躲着。
从父母的角度看,自己的关心建议都是处于好意,可孩子感受到的则是两种状态——
爸妈只喜欢「好」的我,如今我没能好起来,就不敢出现在你们面前。
爸妈反复催促确认,他们似乎不相信我能好起来,我也会因此不信自己能变好。
于是,孩子选择了逃离。
那么,父母难道就因此不教孩子了吗?
当然不是,只不过,我建议你「拖延」点去教。
别一上来就解决问题
邀请你思考一个问题:孩子什么时候最需要家长的教育和建议?
在不少家长看来,但凡孩子生活遇到了不顺,家长就要站出来指导一番。
可问题恰好就是出在这里。
三联生活周刊曾做过一期节目关于亲子沟通的节目。
节目里,老师邀请家长和孩子们来共同讨论「为什么孩子会不愿意沟通」。
其中一位父亲说自己儿子极难沟通,然后在练习里他扮演儿子,让其他家长轮番上阵前来挑战。
情景是:儿子在学校打篮球输掉不开心,原因是有一位队员受伤,儿子觉得问题都怪他。
第一位「爸爸」上台,说的是:
“那你有没有看他状态怎么样,他有因此难过吗?今天虽然输了,但是以后等他好了说不定就能赢......”
他试图引导儿子理解这位同学。
「儿子」立马反驳:“你可别说了,我们今天就是输了嘛!”
第二位「爸爸」上台,一开口就是:
“人家受伤又不是他愿意的。要是你上就一定能赢吗,你不能要求自己多点吗?”
「儿子」不耐烦道:“那有什么用?场上只能上5个人!”
第三位「爸爸」,是个男孩,一上来就剑走偏锋——
“输了就输了呗,又不是赢了就能得诺贝尔奖。”
“输了为什么要不开心呢?也可以开心呀。”
火药味一下子就淡了许多。
其实不难发现,前两位「爸爸」一上来都是想要解决问题,或是教孩子一些道理;
可越是这样,两人的对话就越不在一个频道上,孩子会排斥。
相反,第三个男孩他把道理放下来,不打算教育人,于是就放松地聊,反而会更加自然融洽。
而这个例子也反映出一个真相——
大部分时刻,孩子讲自己的困难并不是要求助,而是单纯一种分享,以此与爸妈建立连接;
可爸妈若是会错意,一上来就试图在小事情上提炼出大道理,反而会让孩子感到不适。
教育不必赘述
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那么,什么时候再去教育孩子?
其实标准很简单:等孩子问你「怎么办」的时候。
因为这时候我们的回答,孩子是最能够听的进去的,并且说一两次就能记住了。
如果你留心观察孩子,会发现他们其实很少问家长怎么办,更多时候是在发牢骚,或是闹情绪。
往往是家长在旁边看不下去,一遇到问题就如临大敌,主动上前试图帮他们处理难题。
这时无论讲的道理再对,孩子也往往没心思听,因为他们还沉浸在情绪里。
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给孩子机会独自与情绪待一会,与困难待一会,因为这正是他们成长的过程。
许多时候,我们容易误以为,只要把道理告知孩子,那么他们便会成长。
其实不然,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孩子拉扯的过程里——
一会情绪上头、一会平复下来,从而练习驾驭情绪;
一会信心百倍,一会自卑怀疑,从而真正了解自己;
一会坚定信念,一会抱怨放弃,从而明白克服困难并非易事......
这些反反复复的过程,虽然家长会看得难受,但却是孩子真正在学习独自面对的过程。
如果我们一昧地强调道理,那就会让孩子错过了这些宝贵的体验。
所以,古人才会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宽待自己,宽待孩子
无论是大人或孩子,成长缺少的往往不是道理,而是体验——
体验如何与情绪共处,与挫败共处,如何在失败之后再次鼓起勇气去尝试。
这些事情对于人的成长而言至关重要,而它们都急不来。
我在这里和家长们说,建议大家给孩子多点耐心,这也是道理,它是生硬的。
你看完后或许觉得有理,可真正面对孩子时,或许依然会急躁。
其实,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反映的是你对自己的态度。
家长越不允许自己犯错,越不接纳自己的反复,教孩子时就难免着急,变成机械地输出道理,而少了关系的互动与温度。
我认识一个孩子曾经患焦虑症,学习遇到障碍,整天躲在游戏的世界里逃避现实。
一开始,妈妈很焦虑,很希望孩子赶紧好起来,可她越关心,孩子压力越大,反而玩游戏更多了。
后来我和她沟通才发现,其实一直以来,她对待自己也是极其严苛,
一看到某个道理,就会要求自己赶紧做到,如果不行,就会忍不住责备自己。
这种急躁的个性让心理空间变窄,使得她难以容纳孩子成长路上的反复。
我提醒她,不妨试着先接纳自己——
允许自己慢下来;
允许不能马上做到道理上所说的;
允许自己有时候也会犯同样的错;
允许成长的路上磕磕绊绊......
当我们更能容纳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更有能力容纳孩子,这时家里的氛围才更健康,更能滋养人的成长。
而这,才是绝大多数人成长的轨迹——
并非懂得某个道理后立马大彻大悟,脱胎换骨,而是在明白一些道理后,一点点尝试,反复挫败,然后再去摸索。
真正的强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敢于面对拉扯和失败,并且重新发起挑战,敢于尝试变得更好。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本文原创首发:武志红(ID:wzhxlx)。本文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