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短剧」值不值得做?
更新时间:2025-04-22 15:01 浏览量:5
“找到合适的场景。”
没人能想到,有一天动态漫画能在短剧和短视频平台迎来第二春。随着短剧的火热,曾经被长视频平台作为凑数单品,在短视频平台忽冷忽热的动态漫画,搭配着一部分AI小动画,化身“动漫短剧”,以付费内容形式出现在用户面前。
对于习惯流畅动画的观众来说,画面僵硬、动作有限的动态漫画常被归为“不伦不类”的存在。随着短剧平台崛起,这些曾经的“鸡肋”摇身一变,成为内容赛道的新宠。
动态漫画,究竟是之前选错了市场,还是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
动态漫转生做短剧
动态漫画在中国市场已经发展近十年。从早期的《长歌行》《南烟斋笔录》等女性向动态漫崛起,到后来的《斗罗大陆》《斗破苍穹》的男频动态漫大量涌现,这种介于静态漫画与传统动画之间的内容形式,曾被视为国漫崛起的可能路径,也一度成为网文、漫画改编成动画前,拓宽ACG粉丝的方式。
然而,在长视频平台的赛道上,动态漫画始终摆脱不了“替代品”的标签。在动画观众眼里,动态漫画的流畅度甚至不如PPT,充其量是带配音的漫画作品。但动态漫画也拥有自己的优势——制作规模要求低,成本控制便捷,产出效率相对较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动态漫画在长视频平台的动漫频道发展过程中渐渐成为观众用来消磨时间的工具。
动态漫画最大的痛点在于帧数低、动作效果有限。即便是《斗破苍穹动态漫》这类头部作品,其画面流畅度与同IP动画存在明显差距。多数观众对于动态漫的态度也比较直白:“大作既然有动画,我为什么还要看动态漫呢?”
随着长视频平台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ROI(投资回报率)成为衡量内容价值的关键指标。动态漫的尴尬处境愈发明显:制作成本虽然低于传统动画,但质量过分依赖原作漫画,用户黏性和商业变现能力不足,性价比优势逐渐消失。
动态漫画CP虽然未如动画CP般陷入激烈竞争,但长视频平台不断压低费用,叠加可供改编的漫画IP越来越少,造成收入锐减,也让动态漫画制作公司开始面临生存的难题。比如有些作品最开始可能有30%的利润空间,现在能保本就不错了。
一直以来,动态漫画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长视频平台的分账。然而,随着平台算法的不断调整,动态漫的推荐权重持续下降,进一步挤压了这一品类的生存空间。毕竟,现在视频平台对动漫内容的预算普遍削减,花大价钱做的独播动画倾全站之力推广都不一定有效果,动态漫基本得不到什么站内推广资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动态漫画团队转向短视频和短剧赛道,恰逢其时。在一些动态漫画CP看来,短剧平台给了他们新的机会,甚至不乏“短剧/短视频平台给动态漫画第二次生命”这样的形容。
2022年开始,短剧平台迅速崛起,大量玄幻、重生、复仇题材的短剧内容引爆市场。在这个全新的赛道上,动态漫画意外地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生存土壤。和小说、漫画深度绑定的动态漫画,本就储备了一部分短剧市场热门题材的内容。此外,动态漫画和长视频平台多为非独家、分账模式合作,因此能将过去长视频平台的内容平移至短视频和短剧平台。
更重要的是,短剧用户与长视频用户偏好截然不同。短剧用户对画面质量容忍度远高于长视频观众,更关注故事节奏与悬念。只要开头足够吸引人,故事能讲通,用户就会看下去。
于是,动态漫画摇身一变,变成了“动漫短剧”,在短剧和短视频平台上开始了新征程。
投流困境
随着大量动漫短剧内容进入短剧和短视频平台,看起来,动漫短剧将会和真人短剧形成竞争格局。对于动漫创作者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一场艰难的用户争夺战。
在短剧平台,动漫短剧面临比长视频平台更严峻的自然流量匮乏困境。真人短剧已经在用户心智和平台算法中建立了强大的"护城河",动漫短剧想要分得一杯羹,必须付出额外的入场费。有厂商投入数十万流量费,收益仅能回本,却仍被视作热门案例。
而原本以为只需要通过运营就能赚到钱的动态漫画CP来到了短剧平台,一股脑传了一堆动漫短剧,却发现想破脑袋加了标签,做了关键字,按照热门剧的风格做了封面,到头来连第一集的点赞都超不过两位数。短剧市场早已是“不投流,不成活”的大逃杀模式。
有业内人士估算过,同一部动漫短剧,投放广告与不投放的收益差距可达数十倍。这意味着,创作者在支付制作成本的同时,还必须考虑推广预算。过去CP和长视频平台签约分账,平台会负责推广引流,CP只需专注内容本身。现在短剧平台的流量曝光更靠CP的先行投入,风险和压力都大了。
一部中等规模的动漫短剧,制作成本在30-50万元,而配套的投流预算往往需要达到同等甚至更高水平,如今投流成本水涨船高,甚至有平台的短剧CPM(每千次展示成本)达到了50元甚至更高,一部动漫短剧想被更多人看到,要付出的价格也越来越高了。这种“双重成本”模式,让许多中小制作方望而却步,只能寻求第三方发行,但通过发行代理的模式算下来,大部分老剧集根本回不了本。
得不到推流的原因并非平台强制短剧发行买量,而是和平台算法的偏好有关系,在自然情况下,平台更愿意推荐完播率高、互动量大的内容。动漫短剧由于用户基础薄弱,往往难以在早期获得这些关键指标的优势。这也造成用户主动搜索动漫短剧的行为极为稀缺,在短剧平台的搜索里,“动漫”一词的结果里,也夹杂在大量真人短剧。因为动漫内容和真人内容格格不入,很少能被用户关注到。这也造成了动漫短剧只能依靠买量的现实情况。
投流依赖症带来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内容同质化。为了降低投放风险,创作者倾向于复制已被验证的成功模式,导致动漫短剧题材严重扎堆。当前热门的动漫短剧,几乎被重生、系统、玄幻题材占据,模式都是固定的——普通人穿越/重生,获得系统/神器,一路开挂升级。内容同质化不仅限制了创意空间,也导致用户审美疲劳,进一步恶化了动漫短剧的长期发展环境。
AI转绘可行?
除了动态漫画改编外,为了进一步控制成本,动漫短剧市场上还出现了一种看似在走捷径的模式——利用AI技术将已有真人短剧转绘为动画风格,再重新投入市场。有厂商曾公开表示:通过AI转绘,单集制作成本降低70%-90%,每分钟成本低至个位数元。这种成本优势让许多想入局动漫短剧的从业者为之心动,甚至有人得出“AI转绘必将取代传统动态漫画制作”的结论。
然而,实际上AI转绘的水平远不及想象,在半自动转绘的动漫短剧剧集里,人物表情僵硬,细节处理粗糙,即便从构图相对简单的真人短剧转绘而来,但目前的成果远不能满足观众审美需求。虽然AI转绘目前在人物一致性上达到了基本的水准,即角色不会在转场后突然“变脸”,但场景一致性、人物稳定性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据了解,目前转绘只是出品AI动漫短剧的一个步骤,团队需在转绘后进行大量人工干预,包括剪辑、叠加特效,才能达到上线标准。动辄百集的真人短剧转绘,配合人工剪辑的成本,也远高于AI转绘本身,时间效率也没有比制作传统的动态漫画节约特别多。
现阶段,AI转绘的动漫短剧等于在消费已有真人剧的创意红利,缺乏漫画和动画特有的视觉语言和创作价值。如果市场被这类内容充斥,可能会拉低用户对动漫短剧的整体评价,最终伤害行业生态。在强依赖买量的短剧行业,如果观众接收了过多的低质内容,对动漫短剧的口碑是一种长期破坏。
当然,对于动漫从业者来说,鼓吹了几年的AIGC终于可以在动漫短剧领域得以实战,通过压低制作成本,不仅能快速成片,还能省出一笔投流的费用进行尝试。一旦技术成熟,AI转绘的动漫短剧也会给中小团队新的机会。
真假风口
十年间,曾制作百万播放动态漫的团队有的被并购,有的转向动画或广播剧,有的沦为IP代理商。曾经不少中小视频团队通过做动态漫画,把爱好变成了职业,却没有等来动漫短剧到来的这一天。
中国动漫行业从来不缺选择题,2024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带动了动漫短剧的星星之火燃起,对于还在温饱线上徘徊的动态漫画CP而言,还要不要拼一把?
动态漫画的创作者站在十字路口,分叉的道路指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是选择All in AI技术,成为更高产能的流水线;还是继续押注改编漫画IP,坚信平台和用户的审美?
无论如何,动漫短剧确实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一个重新定义自我价值的机会。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赛道上,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位参与者都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洞察作出选择。我们不能期待所有人都成为赢家,只有在商业压力和创作初心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人,才能在新风口落地后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