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常联系的老同学,若还做这三件事,值得深交
更新时间:2025-04-22 12:16 浏览量:5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每次同学聚会,总能听到这样的感慨。
看着一张张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脸庞,我们聊着过去,也聊着现在。
但更多的时候,是喧嚣过后的沉寂,拿起手机,却发现通讯录里很多老同学的名字,早已蒙上了一层灰。
我们曾共享青春,同窗苦读,为何走着走着,就散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描绘的境界固然美好,但现实往往是,多数同学情,最终还是相忘于江湖。
然而,时间也是最好的试金石。
有些不常联系的老同学,他们身上的一些特质,如同暗夜里的星光,告诉你:这份情谊,或许并未走远,甚至值得你重新靠近,用心深交。
那么,究竟是哪三件事,能让一个久未联系的老同学,依然闪耀着值得深交的光芒呢?
岁月会改变容貌,会改变境遇,但一个人的核心品质,往往有着惊人的稳定性。
看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最根本的,还是看他的人品。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是飞黄腾达还是暂处低谷,他是否还能坚守内心的原则和底线?
我们不必苛求老同学功成名就,但至少,他应该是个正直、诚信、有担当的人。
他不会因为利益而背弃诺言,不会因为困难而推卸责任,更不会在背后对他人使绊子、道是非。
这种内在的“稳”,是建立信任的基石。
就像经典电视剧《大江大河》中的主角宋运辉。
从一个出身不好的乡村少年,到国企的技术骨干,再到合资企业的领导者,他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变洪流。
无论环境如何复杂,诱惑如何巨大,宋运辉始终坚守着对技术真理的执着和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他不搞投机取巧,不屑于拉帮结派,即使有时显得“不合时宜”,甚至因此付出代价,但他那份知识分子的风骨和工程师的严谨始终未变。
这份贯穿始终的“人品”,让他赢得了真正的尊重。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时间会筛选掉那些虚伪和投机,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一个即使不常联系,但你通过各种渠道得知他依然行事磊落、为人正派的老同学,他的微信,值得你重新置顶。
人品是交往的“通行证”,守得住底线的老同学,无论多久未见,其“内核”总是值得信赖的。
物质的世界纷纷扰扰,容易让人变得冷漠和计较。
但总有一些人,无论生活给予他们什么,内心深处始终保留着一份柔软和善良。
这份善良,可能不是轰轰烈烈的大爱,而是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细节中。
他可能在朋友圈转发一条求助信息,并真诚地附上自己的鼓励;
他可能在你偶尔失意时,发来一句笨拙却温暖的问候;
他可能在对待服务人员、陌生人时,依然保持着礼貌和尊重;
他可能在看到社会不公时,会发声,会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弱者。
这份善良,不是为了作秀,而是内化于心的选择。
正如我们都喜爱的国际巨星奥黛丽·赫本。
她在银幕上留下了无数经典形象,但更令人动容的是她晚年的人生选择。
淡出影坛后,她并未选择安逸享乐,而是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慈善事业中。
她亲自去往索马里、埃塞俄比亚等贫困地区,拥抱那些饱受饥饿和疾病折磨的孩子,用自己的影响力为他们奔走呼吁。
赫本说:“随着年龄增长,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是用来帮助自己的,另一只是用来帮助别人的。”
这份由内而发的悲悯和善良,让她的人格魅力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至今仍被人们铭记和敬佩。
一个心存良善的老同学,即使你们的交集不多,但他身上散发出的那份温暖和同理心,会让你觉得这个世界依然值得信任。
与这样的人相处,如沐春风。
善良是人性中最温暖的光芒,心中有爱、能推己及人的老同学,靠近他,能感受到世界的暖意。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有些人,毕业之后就仿佛停止了成长,满足于现状,或是抱怨不休,思想日渐僵化。
与之交流,可能总是重复着过去的辉煌,或是喋喋不休的牢骚。
而另一些人,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始终保持着一种向上的姿态。
他们可能在坚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他们可能在培养新的爱好,拓展生命的宽度;
他们可能在遭遇挫折后,依然能积极调整,寻找新的方向;
他们对世界保持好奇,对未来仍有期待。
这种“仍在生长”的状态,本身就极具吸引力。
著名导演张艺谋,就是一个持续“生长”的典范。
从早期拍摄《红高粱》、《活着》等文艺片蜚声国际,到执导《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商业大片,再到成功导演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G20峰会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以及近年尝试《悬崖之上》等新类型片,张艺谋的创作从未停留在舒适区。
他总是在挑战自己,拥抱变化,学习新技术(比如对色彩、影像、新技术的极致追求),让自己的艺术生命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年过七旬,他依然奋战在创作一线,这份永不停歇的进取心,令人敬佩。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一个持续学习、不断进步的老同学,即使你们的专业、领域、生活轨迹已大相径庭,但与他交流,总能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命力,获得新的视角和启发。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激励。
一个持续“更新”自己、仍在生长的老同学,如同活水之源,与之交往能让你也感受到生命不息的活力。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同学情谊,和其他任何感情一样,都需要缘分和经营。
时间是公平的,它会冲淡很多东西,也会让一些东西更加清晰。
并非所有不常联系的老同学都值得我们费心去“深交”。
有些人,确实渐行渐远,成为了彼此生命中的过客,这亦是常态。
但是,如果你发现,某位久未联系的老同学,在岁月的洗礼下,依然保持着端正的人品、内心的良善,并且还在积极地生长,那么,请不要犹豫。
或许,一个简单的问候,一次坦诚的交流,就能重新点燃那份沉睡的情谊,为你的人生增添一位宝贵的同行者。
然而,这里也隐藏着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当我们评价老同学是否“值得”深交时,我们衡量的标准是什么?
仅仅是对方展现出的这些优秀品质吗?
还是说,真正的“深交”,不仅在于对方的“值得”,更在于我们自己,是否也愿意打破时空的隔阂,放下固有的印象,去重新认识和接纳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灵魂?
毕竟,深交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评判,而是双向的奔赴和真诚的互动。
在期待老同学“值得”的同时,我们自己,是否也成为了那个“值得”被老同学重新发现和深交的人呢?
这或许,才是我们在面对“老同学”这个话题时,更值得深思的地方。
您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