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想上学,甚至厌学,他们到底怎么了?
更新时间:2025-04-19 19:58 浏览量:4
在咱们的印象中,孩子上学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如今,孩子不想上学、甚至厌学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家庭中。
先给大家说说最近看到的一个新闻,央视网报道,2024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开设“拒绝上学门诊”,这一门诊开设仅10个月,接诊量已近1万人次,一号难求。也就是说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日均接诊量超过30人,从就诊情况来看,拒绝上学门诊的患者涵盖初一、高三、初三和高一等多个关键学习阶段的学生。这些孩子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方面的困扰,部分孩子甚至还会出现躯体化症状。
另外,据媒体报道一项关于我国中小学生厌学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中小学生的厌学率已经攀升至73.3%。这项调查覆盖了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的500所学校和3万名学生。据教育专家的说法,这个数据仍然是低估的,实际情况可能更为严重。
调查结果显示,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等的厌学率最高,接近甚至超过了80%。这意味着在这些城市,几乎每两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对学习感到厌倦。
可见,孩子不想上学、厌学,不止是一个家庭,更成为一个需要被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什么这么多孩子选择“拒绝上学”?我想这更像是在沉重的教育压力下的无声求救。
对孩子来说,他们的学习压力真的很大,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下,从小学开始,就被各种作业、补习班、兴趣班填满,以期长大后能够考高分上名校,这无形中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会不堪重负,再加上很多孩子还要承受父母的唠叨埋怨,这些负能量如同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着孩子,让孩子感受不到任何温暖和支持,于是他们就不得不用行动进行反抗。
从家长的立场出发,家长往往过度关注成绩,忽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给孩子造成巨大心理压力,这种焦虑就像滚雪球,当孩子无法承受时,对上学的抗拒就会加速形成。而且,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就又急于求成,想着让孩子看完医生就立马返校,忽视孩子内心感受,更有甚者用暴力逼迫孩子,导致孩子压力更大,心理问题更严重。
再加上很多学校在教育评价体系上的单一性,也成为摧毁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像“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标语,学校的升学率、孩子的考试分数成为衡量教育成果和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指标。这种“千人一面”的筛选机制,将教育异化为“流水线生产”,最终催生大量“考试机器”,让孩子想逃离。
另外,整个社会的教育氛围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3年压力指数显示,15岁青少年的焦虑水平已超35岁职场人群。如今,现在的孩子接触信息的渠道多,整个社会又都弥漫着“不考985、211就难以立足”的焦虑氛围,这很容易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和焦虑情绪,自我认同感荡然无存。
当不想上学成为一种现象,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清醒:教育不是“军备竞赛”,而是“生命成长”。唯有打破教育焦虑的枷锁,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多元评价中找到自我价值,才能避免更多孩子用“拒绝上学”发出最后的求救信号。
我们要调整对孩子的期望,转变“唯分数论”教育理念,疏导教育焦虑。我们应该认识到,成绩只是评价孩子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唯一标准。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品德、兴趣、创造力、社交能力等多个方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优秀人才。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挑战传统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的发展途径,积极支持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展。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路,而是多元发展的舞台,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才能走得更远!
总之,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考试机器”,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自由舒展、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破解教育困局,让孩子在包容的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
责编:孟小七
排版:孟小七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