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爬上龙椅,皇帝问他:天子好当吗?小孩靠四字保命,终登皇位
更新时间:2025-04-19 19:39 浏览量:4
公元973年,北宋皇宫的金銮殿里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6岁的熊孩子竟然“造反”了,他的具体行为也的确堪称是“大逆不道”——爬上了只有皇帝赵匡胤才能坐的龙椅!
这把椅子,是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亲手打造的权力象征,在一些民间传说中,赵匡胤为了加强自己登基的神圣性,还对外声称这把龙椅是用龙血洗过的,是天赐神物,平时连大臣们靠近都得屏息凝神。
可这个孩子不仅爬了上去,还煞有介事地整理衣襟,仿佛自己真是“天选之子”。
一旁的太监宫女吓得魂飞魄散,连他亲爹赵光义都扑通跪地,冷汗直流。
赵匡胤闻讯赶来,定睛一看却只见这椅子上的也不是外人,正是自己弟弟赵光义的三儿子,自己的好侄子赵桓(当时应叫赵德昌,后改名赵元休、赵恒)
赵匡胤没有第一时间发怒,反而笑眯眯地问:“天子好当吗?”
在听到赵桓奶声奶气地说了四个字后,赵匡胤顿时哈哈大笑,眼中却也出现了一些难以言说的情绪。
这在我们旁人看来不过是小孩子顽皮的事情,如果联系当时宋朝权力交接的具体情况,那么便给了这位大宋最高统治者一个两难的抉择。
宋朝开国之初的三代皇帝,他们有共同一个被后世议论纷纷的点,那就是得位手段。
开国皇帝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你们可是害苦了我啊”这就不用说了,基本也是欺负后周柴家孤儿寡母,靠篡位得来的皇位。
但赵匡胤总归还一个讲究人,柴家在整个北宋都处于一种超然的地位,荣华富贵、福荫子孙,这也算是历史上退位皇帝中过的不错的一家了。
到了赵匡胤当皇帝,想要选择继承人的时候,这个问题依旧让他纠结。
赵匡胤一共有四个儿子,但长子和三子都出生没多久便夭折了,只有次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活了下来,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就是赵德昭。
但当时宋朝权力交接非常不稳定,因为天下还没有统一,北汉、后蜀、南唐、吴越等数个势力林立,而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势必会有一群骄兵悍将因为军功拜将封侯。
一直到赵匡胤建宋(960年)方才9岁的赵德昭,怎么可能压制的住这群无法无天的骄兵悍将呢。
主弱臣强,这向来是皇家大忌。
赵匡胤为了规避风险,也是绞尽脑汁用了两条“妙计”。
第一就是猛给赵德昭“镀金刷资历”。
在赵德昭13岁的时候就把他安排为贵州防御使,放到军中历练,希望他能通晓军务,不至于以后被一群“老兵油子”欺负了。
第二就是提拔皇家子弟,主要就是自己的弟弟赵光义。
宋朝建立后仅一年,赵光义就被他安排为了开封府尹,统管京城大小事务。
这首都都是我自己家人在把守,总不至于被外将夺了权吧,我高低再撑个十来年,等我儿子长大了不就能顺利交接了。
这样的两个手段相互配合,如果是在正常年代,那么可能真的会实现权力的顺利交接。
但这是宋朝之初啊,准确地说是五代末年,在后晋安重荣喊出了“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励志口号后,这乱世之中谁不想当皇帝呢?
哪怕是自己的亲弟弟。
果然,赵光义对皇位的觊觎之心,那真是一点都不少。
到了开宝六年(973年),当赵光义斗倒了宰相赵普,独掌大权之后,赵光义也察觉到自己似乎玩砸了,自己布下的手段开始反噬了,但此时一切都晚了。
这一年,赵普因为私自以皇家田地扩张自己宅院、卖酒与民争利加上政治联姻结党而被赵匡胤不喜,赵光义趁机禁言,最终赵普被罢相。
这一年,赵普被封为晋王,达成成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风头一时无两,亲信卢多逊为参知政事、楚昭辅为枢密副使,左膀右臂、一文一武。
这一年,赵德昭的实权还仅仅是一个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别的都是名誉头衔,甚至为了避免赵光义猜忌,赵匡胤都不敢给自己这个儿子封王。
恭喜玩家赵匡胤,您避免了外将夺权的副本,成功开启主线情景——宗室相争,请继续您的操作。
赵匡胤在继承人问题上的确处于尴尬的局面,满朝上下,甚至他母亲杜太后都觉得他应该先传位给赵光义,太后临终之际甚至还让他写下了传位诏书放在金匮中。
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宋史》
在杜太后看来自己这两个儿子谁当皇帝都无所谓,反正自己只想当太后,但这样的举动对于赵匡胤来说无疑是非常伤心的,在赵匡胤看来这就是杜太后“一碗水端不平”。
果然等到赵光义一家独大之时,局面就是容不得赵匡胤选择了,此时发生的一件事,也恰好让他对继承人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
还是公元973年,一天朝会之后,赵光义的三儿子赵恒爬到了赵匡胤的龙椅上。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忌讳的事情,尤其是赵匡胤目前面临的继承人抉择问题,更难免会引起他的猜想。
我还没死呢,皇位还没到你的手上,你儿子就敢上来坐了?
怎么着就这么着急吗?篡位登基的心是一点都不背人了啊。
于是赵匡胤笑着摸了摸赵恒的头,问自己这个侄子:“皇帝好当吗?”
而赵恒的回答也很简练:“由天命耳。”
尝登万岁殿,升御榻坐,太祖大奇之,抚而问曰:“天子好作否?”对曰:“由天命耳。”——《宋史》
这个回答就很妙,妙在哪里,不仅是妙在了赵恒回答的洒脱——皇帝好不好当,那就看天意了。
更重要的是,赵恒的这个回答是有出处的。
天命,出自哪里呢,出自《尚书·盘庚》中的“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这个就很好解释了,就是先王服了,很老实地顺从天命了。
放在赵匡胤目前的情况上来看,赵恒这句话也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老天爷目前这么安排,皇大爷你还挣扎什么呢。
此时的赵恒才不过6岁,别说赵匡胤了,我们也是很难相信一个6岁的孩子就会有这种“借典劝谕”的心思,但如果赵恒是无心之下说出来的这句话,这不就更加印证了“天命所归”吗。
可以想象,赵恒这句话对赵匡胤来说肯定是有所触动的,但他还是做了最后一次尝试。
开宝末年(976年),赵匡胤打算迁都洛阳,但是被赵光义阻止了,赵匡胤便对赵光义说道:“迁都洛阳不行的话,那就迁都长安吧。”
赵光义还是阻止了他。
开宝末,议迁都于洛…上曰:“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之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言:“在德不在险。”上不答。——《建隆遗事》
这里对于赵匡胤迁都的解释,历朝历代的史学家都意见不一,但很大一部分史学家都认为赵匡胤迁都是为了给自己儿子赵德昭铺路,因为开封被赵光义这个开封尹经营的铁桶一般,只要首都在开封,那么赵光义的势力就无可撼动。
赵光义也不傻,我自己的基本盘在这,正常路径走下去我继位基本是铁板钉钉的事,我凭什么再去和你到个新地图重新“开荒”去。
见赵光义始终不上套,赵匡胤也是无可奈何了,最终在开宝末年(976年)的十月,赵匡胤在和赵光义饮酒议事,留下了一个“烛影斧声”的千古谜团之后,便就此下线了。
赵光义成功登基,这便是宋太宗。
然而当初为赵光义登基打了“神辅助”的赵恒,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是宋朝的下一任继承者,他的登基之路,更是堪称躺赢。
赵光义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比他哥哥的选择更多了。
赵光义有三个儿子,老大赵元佐、老二赵元僖、老三赵元休(赵恒)。
其中老大赵元佐原本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不仅能力出众,和赵光义的父子关系也算不错,13岁时便跟着赵光义出去打猎了,在赵光义登基后7年,年仅16岁的赵元佐便被封了楚王。
这个待遇,让自己老爹去世都没等到封王的赵德昭羡慕到流泪啊。
但赵元佐这个孩子吧,最后没当上皇帝也真是可惜。
为什么呢?
因为他善!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被人告发谋反。
赵光义非常生气,当即把赵廷美从秦王贬为了县公。
大臣们谁都不敢说话,毕竟你老赵家自己家事,我们跟着掺和什么。
但此时赵元佐站出来为自己叔叔求情了,这一求情把赵光义气的够呛。
他谋反你替他求情?这说白了他抢的是你未来的江山啊。
此时赵光义也没理会赵元佐,被冷落的赵元佐心中郁闷,竟然就此精神恍惚,脑子出问题了。
两年后,赵廷美因为被软禁而忧郁暴毙,赵元佐闻讯后更是嚎啕大哭,从“抑郁型精神失常”转为了“狂躁型精神失常”,拿着一把刀谁靠近他就砍谁啊。
赵光义派人把儿子抓起来,治了一年才让他精神稳定下来,不再那么疯了。
到了这年重阳节,赵光义喊着老婆李皇后和剩下的两个儿子赵元僖、赵恒一起家宴,因为赵元佐病刚好,怕他再复发乱砍人,也就没有让他参加,而是让赵元僖在饭后去看了看赵元佐。
谁知赵元佐得知老爹和弟弟们刚刚进行家宴没有喊自己,那是当场应激啊,对着赵元僖就崩溃了:“你们是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吃饭,这是不要我了呗,合着到了最后我是外人啊!”
赵元僖呗哥哥吓得不知所措,当即逃走了,但赵元佐心里那个苦啊,这个牛角尖他钻不过来啊。
到了半夜,他把自己宫里的侍女、妻妾都喊起来关在一间屋子里,竟然直接纵火烧家。
事情被闹大了,赵光义也对这个儿子失望了。
不管谁对谁错,这皇帝总不能让一个疯子来做啊。
于是赵光义将赵元佐贬为庶人,送出京城软禁了起来。
大儿子没了,按理来说应该是轮到二儿子了吧。
但谁知道这个赵元僖的心理素质竟然连他哥哥赵元佐都不如。
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将赵元僖立为了开封府尹。
很显然,这是想让儿子赵元僖复制自己走过的路,以后顺理成章地继位。
赵元僖当了7年的开封府尹,也算是颇有政绩,但他的身体却是每况愈下。
当初哥哥当着自己面发疯的那一幕,简直成了他的心魔,几乎每天睡觉都会梦到哥哥披头散发的惨状。
长此以往,赵元僖的身体终于是垮了。
淳化三年(992年)十一月,赵元僖去参加早朝,走到路上就觉得自己头昏脑胀,立刻让人把自己抬回家找医生。
赵光义听说自己儿子病倒了,也是立刻前往赵元僖家里探望,等到了之时,赵元僖却已经是弥留之际,有进的气没出的气了。
最终赵元僖也是英年早逝,就此赵光义的三儿子赵恒,在什么都没干的情况下硬生生被推到了C位。
当时赵光义迷信道教,曾找道士陈抟老祖算命,对方在赵恒的寿王府转了一圈,连赵恒的面都没见,就断言:“此子有天子命格!”
这操作,堪比现代星座博主——话不说满,但准到离谱。
公元997年,赵光义驾崩,赵恒登基为宋真宗,这位“躺赢”的皇帝,却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在赵恒在位前期,史称“咸平之治”,大宋GDP一度占全球60%!
但晚年赵恒却翻了车,不仅签下了耻辱的“澶渊之盟”,在打赢的情况下还赔钱,更是从“励志男主”到“修仙达人”,进行了一场劳民伤财的“行为艺术”——“天书封禅”。
为证明自己“天命所归”,赵恒伙同宰相王钦若伪造“天书”,举国封禅泰山。
这场耗资千万的“面子工程”,直接掏空国库,也导致了后世之君再也没有了封禅活动(大家都嫌丢人)。
他还广建宫观,炼丹求长生,甚至给玉皇大帝上尊号“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丁谓等佞臣趁机揽权,朝堂乌烟瘴气,为“靖康之耻”埋下伏笔。
赵恒的一生充满戏剧性,他5岁靠四字保命,30岁躺赢登基,40岁缔造盛世,50岁人设崩塌。
他是明君还是昏主呢?
历史给出矛盾答案:前半生励志,后半生荒唐。
正如他儿时那句“由天命耳”——天命给了他机遇,但守住江山,终究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