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怪小孩”拉住我的手:今天,我想说说孤独症
更新时间:2025-04-03 03:13 浏览量:2
今天早上,我在公园的长椅上啃着早餐,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突然冲过来,一把抓住我的袖子。他眼神躲闪,嘴里反复念叨着“风筝、风筝”,手指向天空。我愣了两秒,看到他身后气喘吁吁追来的母亲。她连声道歉:“对不起,我家孩子是孤独症,他喜欢看风筝……”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那些曾被我们贴上“怪小孩”标签的孩子,或许只是困在自己的世界里,等待一束光。
孤独症,不是“星星的诅咒”
很多人说,孤独症孩子是“来自星星的天使”,但他们的父母更愿意称他们为“普通却特别的孩子”。孤独症并非性格孤僻,而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核心症状是社交障碍、语言沟通困难和重复刻板行为。比如,有的孩子对声音极度敏感,有的执着于排列玩具,有的甚至无法直视他人的眼睛。这些“怪异”背后,是大脑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
我曾听过一位母亲的讲述:“孩子确诊时,我觉得天塌了。但后来发现,他只是用另一种方式爱我——他不会说‘妈妈’,却会在下雨天默默把伞塞给我。” 孤独症不是诅咒,而是一种需要被理解的存在。
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
1. 不打扰,也是一种温柔
在公交车上遇到尖叫的孩子,在餐厅里看到来回踱步的青少年,别急着皱眉。孤独症孩子可能正被嘈杂的环境刺激得不知所措。一个理解的微笑,一次主动让出的空间,甚至只是假装没看见的“忽视”,都能让他们的家庭松一口气。
2. 早期干预,点亮希望
数据显示,我国0-14岁孤独症儿童已超300万,6岁前是最佳干预期。上海、江苏等地已推出免费筛查和康复补贴政策,但许多家庭仍因信息闭塞错过黄金时间。若发现孩子有“五不”特征(不应声、不看人、不指物、不说话、行为不当),请及时就医。
3. 从“救助”到“赋能”
如今,社会支持正从“同情”转向“尊重”。深圳为孤独症青年提供就业培训,杨浦区商场设立“星光友好场所”,武汉的孩子们用非洲鼓敲出自信。更让我感动的是,越来越多普通人开始行动——志愿者陪孩子画画,企业提供辅助性岗位,甚至理发店推出“星愿剪影”服务。
让“特殊”成为世界的底色
一位孤独症青年母亲的话让我泪目:“如果社会包容度是100%,我的孩子可能只能做到30%,但你们的接纳可以让剩下的70%被填满。” 孤独症群体需要的不是俯视的怜悯,而是平视的尊重。
今天,世界孤独症日的主题是“落实关爱行动,促进全面发展”。但这不该只是今天的口号。下次遇见那个“怪小孩”,不妨蹲下来,看看他眼里的星空——毕竟,当我们学会拥抱不同,才是文明真正的刻度。
你愿意成为“星光志愿者”吗?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或建议,让温暖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