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过度共情你的孩子,答案有点扎心,曾经的我也陷入这样的坑
更新时间:2025-04-11 22:11 浏览量:5
前几天放学,我带着顺顺在幼儿园旁边的小公园里玩,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名三四岁的小男孩,手里拿的一个气球,不小心炸了,男孩听到声音愣了一下。
他后面跟着的妈妈惊慌失措地跑过来,一把将男孩抱起来,满脸心疼地说道:“宝贝,没伤到你吧!吓坏了吧!”
小男孩原本没啥反应,也没多害怕,可看到妈妈这般过度的反应下,立马咧开嘴大哭起来,哭了好久,还要求他妈妈给他买个一模一样的气球。
看到这一幕,我突然想到一个词“过度共情”。
在育儿过程中,我们常常想要给予孩子满满的爱与理解,这固然没错,可一旦过度共情,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孩子会弱化自我的感知,看父母脸色行事,一点事就闹出很大的动静或情绪,最后可能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拿捏家长
曾经的我也走过这样的坑。
当年一胎女儿时,各种共情,后来才知道有些事共情过度了。
记忆深刻是有次回老家,她带的毛绒玩具小猫,丢了,我安慰她,共情她,结果她越来越伤心,哭得更厉害了。还要求立刻就买一个一模一样的。可是老家并没有,这个毛绒猫只有北京的宜家商场才能买到。
我当时没有意识到我的安慰和过度反应,放大了女儿的不开心,同时我也被她的哭闹和情绪要挟了。
还有女儿小时候,每天我出门上班,看她哭的伤心,我都一退再退的陪她、安慰她,以至于上班迟到。
即使我到了公司,自己也久久不能平复情绪,心里挂念孩子。
奶奶说,你走了,门关上,孩子就不哭了。
可是那时候不信啊,觉得奶奶瞎说,是在安慰我。
后来学了心理学才知道,有些时候,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和面对,他们是可以整理好自己的情绪的。父母过度共情,反而可能阻碍孩子的自我的情绪管理能力。
生二胎有了弟弟,我上班看他哭给予适当的安抚就出门了;送幼儿园直接让老师抱着哭闹的他进去,我转身就走了。
我没有强行共情,也没有过度反应。
孩子的情绪就是这样来得快,去的快,也忘得快。不过度共情,快速跳出那个氛围,孩子才能迅速适应和成长,父母自己也不会内耗。
可以共情,但不要过度。
01
过度共情,可能干扰孩子的情绪管理
当孩子不开心、陷入负面情绪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立刻去安慰、去哄,甚至替孩子承担起情绪的后果。
父母的过度反应,往往可能干扰孩子真实的体验和情绪感受,放大痛苦和不开心。孩子哭闹,不知道是出于他自己真实的感受,还是在父母的关注下“配合”的演出。
家长总是过度共情,孩子就很难真正学会独立面对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感知、管理和消化情绪。适度的情感缓冲带能让孩子获得心理弹性。
脑科学研究显示:
人类大脑前额叶需要至少20分钟完成情绪冷却。过早干预相当于打断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让杏仁核永远处于应激状态。
当孩子因为不小心摔倒了,不高兴发脾气,妈妈立刻急迫而夸张的对孩子说"都是这破路的错? 我们踢它踹它。”
这很可能是火上浇油——孩子更觉得是他人的错,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进而哭闹起来。
被强行中断情绪沉淀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孩子更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
类似这样的事情,父母一味共情孩子,而不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问题,孩子就无法从中获得真正的成长。
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父母应该做得是“救火员”而不是“纵火员”。
02
过度共情,模糊规则界限
不少家长对孩子可谓是有求必应。
孩子出门只要看到玩具,就闹着要买,尽管家里已经有一堆类似的玩具,家长还是妥协了;
孩子不能吃太多糖,但只要一哭,家长就给吃了;
晚上到了睡觉时间,孩子却还想再看一集动画片,一撒娇,家长就心软同意了。
父母过度共情孩子,心疼孩子,不忍心看到他们失望或者哭闹,一次次地降低自己的原则底线。
长此以往,孩子根本不明白什么是规则,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他们会习惯性地用哭闹、撒娇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自己 “闹”,家长就会让步。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内心,接住他们的情绪,但不能无限制的退让,甚至打破规则。
对于一些涉及原则的事,父母要温柔而坚定地表明态度,定下规则并遵守。
清晰的规则界限,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会让孩子更加理智,更好的成长,而过度共情只会让规则变得模糊不清,让孩子更加肆意妄为,拿捏父母。
03
过度共情,影响家长心态
过度共情孩子,对家长的心态和情绪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很多家长为了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通常选择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
孩子做错了事、无理取闹、发脾气,家长明明心里很生气,但为了 “接纳孩子的一切”,只能强忍着怒火,用一种自己都觉得别扭的方式去安抚孩子。
但父母长期的情绪压抑,忽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总有一天会爆发,最终伤害亲子关系。
此外,家长总是以一种 “完美共情者” 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孩子就无法了解到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人际关系。
但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永远对孩子的情绪无条件包容。
共情过度,还会让父母的情绪低落,陷入内耗,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够好。
就像我一胎时,女儿在哭着不让我出门而陪她,我也陷入很长的内耗,觉得对不起女儿。
04
写在最后
孩子终有一天要离开我们的庇护,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我们不能永远为他们遮风挡雨,也不能永远过度共情他们的每一次挫折与不如意。
最好的爱不是接住所有眼泪。
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说 “不”,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边界感 ,给予他们足够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规则意识,学会管理情绪,理解他人感受,他们才会成长成一个独立、坚强和成熟的人。
大家好,我是有游有谋育儿的作者和顺妈,985儿童心理学硕士,家有小学姐姐和和+幼儿园弟弟顺顺,孩子教育、自我成长两手抓的学习型妈妈。分享“亲子游”“育儿谋”,专注于亲子育儿、儿童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领域。欢迎关注我,育儿路上我们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