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15岁Ⅰ型戈谢病患儿在沪开展基因治疗
更新时间:2024-10-16 12:21 浏览量:11
罕见病“戈谢病”治疗迎来新希望。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一例15岁Ⅰ型戈谢病男孩的基因治疗,这也是全球首例接受基因治疗的Ⅰ型戈谢病青少年患者。”10月16日上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王秀敏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病例于2024年8月通过静脉输注LY-M001注射液来完成基因治疗。
王秀敏带领的研究团队,正在探索青少年戈谢病基因治疗。本文均为 受访者 供图
被纳入国家《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戈谢病,是一种由葡萄糖脑苷脂酶(GBA)基因变异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溶酶体贮积病,多于儿童期发病,最小可至新生儿期。患者需要终身服药,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会产生各种并发症导致死亡。
在临床上,针对这类患者往往采取酶替代治疗,但其高昂的治疗成本,且须终身治疗,常常让患者家庭望而却步。当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临床医生正在探索用基因治疗的创新手段来治疗这类患者。
王秀敏指出,这名15岁患者参与的治疗属于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这项研究由其团队主导,为国内的单中心临床研究,总共招募6名患者加入。
参与这项临床研究的医生、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治医师常国营告诉记者,这名15岁患者其实从小就发病,他小肚子看起来比别的孩子大,还经常流鼻血,但从发病到最终诊断为戈谢病历经了10年之久。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完成了一例15岁Ⅰ型戈谢病男孩的基因治疗。
“小时候,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疾病,5岁去当地医院看病,医生也发觉孩子的脾脏比正常孩子大,还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情况,但很多基层医生不知道这是戈谢病,直到孩子10岁了,脾脏不断增大至盆腔,贫血、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家长带孩子来上海看诊,做了基因和酶活性检测才最终确诊,这也是不少罕见病患者面临的困境。”常国营表示。
戈谢病表现为多系统的脂质沉积,受累的血液、肝脾、骨骼及神经系统功能受损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导致肝脾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骨痛以及骨骼病变,发育迟缓而可能终身残疾甚至死亡。
根据神经系统是否受累及进展速度,戈谢病分为非神经病变型(Ⅰ型)、急性神经病变型(Ⅱ型)、慢性或亚急性神经病变型(Ⅲ型)3种亚型以及少见亚型(围生期致死型、心血管型等),不同亚型戈谢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构成比差异较大。
在欧美和中东国家的患者中,戈谢病Ⅰ型占90%以上,但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Ⅲ型患者占比可高达30%以上,主要与基因变异型相关。“戈谢病Ⅰ型约2/3患者在儿童期发病,症状轻重差异较大,通常发病越早,症状越重。”
“这名戈谢病Ⅰ型男孩,此前也在当地医院实施了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但手术后仍然发现症状没有太大的改善。”常国营表示,Ⅰ型戈谢病在国内外是有有效治疗手段的,如酶替代治疗,但这种治疗手段价格昂贵,同时需要2周1次的频率且需要终身用药,根据孩子体重来计算用药量,一年的治疗费用几十万到百万元不等,这对大部分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医疗开支。
这名男孩也曾于2023年开始尝试了一年多的酶替代治疗,随后因治疗的高昂成本放弃了这一治疗手段。因男孩舅舅为医生,看到了这一临床研究正在招募患者,于是建议男孩家人尝试一下这种全球最新的基因疗法。
作为这一临床研究的主导人,王秀敏表示,这项研究与相关的生物医药企业开展合作,由其团队来撰写临床研究方案、实施流程等。2024年5月项目宣布启动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募青少年患者。
王秀敏帮助这名15岁男孩做检查。
“本项目基因治疗是输注以腺相关病毒为载体的基因治疗产品,给药后可特异性转导靶器官,并在靶器官中长期表达GCase蛋白,戈谢病患者体内各脏器蓄积的有害糖脂代谢物会被GCase蛋白降解,从而有效治疗戈谢病。”王秀敏进一步表示,目前这名接受基因治疗的男孩随访时间超过9周,孩子状态良好,已停止昂贵的酶替代治疗,酶活性恢复正常,生活质量较此前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后续,这名患儿还将进入长期随访,总的随访时间将长达5年,以此来观察药物的疗效、安全性等。
“我们总共会招募6例患者,目前其他5名患者还在筛查过程中,我们也希望这种全新的治疗方式可以给这类罕见病患儿带来新的希望。”王秀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