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鼻炎根源在脾虚!用好这个温和方,健脾化湿通鼻窍
更新时间:2025-04-10 11:49 浏览量:6
近期接诊的许多小患者中,十有八九都因反复鼻塞、流涕来看诊。这些孩子往往挂着青眼圈,睡觉张着嘴打呼噜,动不动就揉鼻子揉眼睛。很多家长误以为是感冒,其实这是典型的小儿痰湿型鼻炎在作祟!
这类孩子通常有这些表现:
鼻子像塞了棉花,总吭吭哧哧,晚上睡觉张嘴呼吸、打呼噜;
鼻涕黏糊糊的,颜色发白,怎么都擤不干净,还总倒流到嗓子里;
平时没精神,爱犯困,吃饭不香,大便黏马桶冲不净;
伸出舌头一看,舌体胖大、齿痕明显,舌苔白厚腻……
中医常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孩子本就 “脾常不足”,一旦饮食不节制(比如吃太多甜食、冷饮、油炸食品),就容易损伤脾胃。脾的运化能力变差,水湿代谢不掉,就会慢慢聚成痰浊,顺着经络往上跑到鼻窍,堵塞气道,鼻炎自然就找上门了!
5 岁的乐乐让妈妈操碎了心:鼻炎反复半年,每天早晨一起床就狂打喷嚏、流鼻涕,鼻子不通气只能张嘴呼吸,晚上睡觉呼噜震天响,白天还总喊头晕没精神。
仔细观察发现,乐乐平时特别爱吃冰淇淋、蛋糕,大便经常黏腻不成形。再看舌苔 —— 舌体胖大、舌苔白厚腻,典型的 “痰湿困脾,鼻窍受阻”!
调理思路:健脾化湿 + 通窍散结,我用 “苍耳子散” 合 “二陈汤” 为基础方,稍作加减:
通窍双杰:苍耳子、辛夷,专门打开堵塞的鼻窍;
健脾祛湿:茯苓、炒白术,增强脾胃运化能力,切断痰湿源头;
化痰主力:陈皮、清半夏,化解鼻腔和体内的黏痰浊水;
辅助药材:白芷散寒通窍,石菖蒲醒脑化浊,甘草调和诸药。
同时叮嘱家长配合 中药泡脚方(藿香、佩兰、艾叶),通过足部经络辅助健脾化湿,达到 “上病下治” 的效果。
效果反馈:
服药 1 周后,乐乐的鼻涕明显减少,早晨能顺畅呼吸了;
调理 1 个月后,鼻炎症状基本消失,舌苔变薄,大便也恢复正常,连食欲都变好了!
针对痰湿型鼻炎的孩子,推荐一道简单易做的 “四神陈皮粥”,食材平和、味道清香,孩子爱吃还能健脾化痰,从日常饮食中慢慢改善体质:
食材:
山药:健脾补虚,增强脾胃运化能力;
炒薏米:利水渗湿,比生薏米更温和,不寒胃;
茯苓:健脾安神,帮助排出体内多余水湿;
陈皮:理气化痰,化解鼻腔和咽喉的黏腻痰液;
大米:养胃气,调和诸药。
做法:
炒薏米、茯苓提前浸泡 2 小时(鲜山药去皮切小块);所有食材放入锅中,加 500ml 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 30 分钟;煮至米烂粥稠即可,可加少量冰糖调味(痰湿重的孩子不加糖更佳)
注意事项:
1.适用年龄:2 岁以上孩子(2-3 岁喝米汤为主,少量吃食材);
2.食用频率:每周 2-3 次,连续喝 1-2 周,舌苔变薄后可减至每周 1 次;
3.特别提醒:脾虚腹泻的孩子,薏米一定要炒过(药店可买炒薏米);舌苔黄厚、有热象(如口干、大便干)的孩子,可加 1 片鲜生姜(去皮)同煮,中和薏米的凉性。
这道粥既是 “食疗方” 也是 “早餐粥”,在改善鼻炎的同时,还能解决孩子吃饭不香、大便黏腻等问题,真正实现 “吃着吃着,鼻炎就好了”!
提醒家长:痰湿型鼻炎虽然常见,但每个孩子的体质和症状略有差异。如果孩子出现 发热、黄脓鼻涕、哮喘 等严重症状,或用药 3 天后没有改善,一定要及时就医!
调理鼻炎就像打扫房间,不仅要清理“垃圾”(痰湿),更要修复 “打扫能力”(脾胃功能)。只要坚持健脾化湿,孩子的鼻炎自然能从根源上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