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学写作不到40天,就过稿4篇了,亲子关系还变好了!
更新时间:2025-04-10 09:39 浏览量:6
大家好,我是汤小小写作基础班学员李雨芯。
我是一个宝妈,还是个完完全全的写作小白。
没想到刚学写作20天就过稿了一篇,过了一篇之后,仿佛打开了写作大门,接下来不到半个月,接连又过稿了3篇。
真的太令人惊喜了。
我和很多同学一样,在学写作的过程中,有过很多纠结犹豫以及迷茫,但现在总算是看到一点小小的希望。
今天就把我写作的一些小心得分享给大家,如果你也是小白起步,那一定会对你有用。
我的本职工作是招商,自认为汇报材料能力还算可以,但在写作学习中,仍然是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汇报材料讲究精准概述,过程不重要。而老师告诉我,目的固然重要,但能让读者愿意读下去,才是本事。
汇报材料重点是找问题及提建议,老师告诉我,不要说教,要讲故事、讲事例。
每天的上课对我而言都是一种颠覆。
但仔细一想,老师的教法,确实才是新媒体写作的正确姿式。只有有意思的标题才能吸引读者点开文章,只有清晰架构和无数小故事才能让读者愿意读下去。
要想被读者看到并喜欢,就不能自嗨。只有去打碎固有的习惯,才能重新整合成一个新的自己。
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一点点的打磨自己,从短平快的汇报风格,去思考如何多角度、多路径的写标题。
从绝不多写一字的习惯,变成有转折有冲突的小故事写法。
也在不断的学习讲故事技巧,如何有章法获取素材,连文字的长短相间,也在不断调整。
说实话,对于一个已年过40的中年妇女,这并不容易。但在学习的每一天,都是痛并快乐着,每一个新汲取的知识点,都在告诉我,我在一点点的进步。
这种像竹子一样拔节的感觉,让人着迷。
上课不久,老师就要求每个人开始写完整文章,还贴心的提醒可以先写自己。于是我结合工作经验,写了篇《招商工作是没背景孩子的最佳选择》。
老师给了我很大肯定,并提出结合写作上稿机率大。
于是,我信心大增,在老师的指点下,修改了五次,到第五稿时,与第一稿已判若两人。
终于,《没有特长,没有背景的我却能快速晋升,如今报了年卡准备用写作迭代能力为二次创业做准备》出炉了,顺利的被老师推荐投稿。
在期待的日子中,群里传来一次次过稿喜讯。我在为同学高兴的同时,也有点焦虑,怎么还没有我呢?
直到有一天老师告知我,没有过稿。写得不错,但是吸引力还不太够。
说不失望是假的,还有些隐隐的无奈。
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已被汇报八股文定型多年的我,还能写好新媒体文章吗?这一个个敲出的文字,似乎都变成了深渊,在嘲笑着我的不自量力。
但再看第五稿时,我很惊讶的发现,当初认为已经没法再改的文章,我现在居然能看出还有一些地方是可以再改的。再翻以前的稿子,居然也能看出很多问题。
我的心,突然就沉静了下来。
过稿是对写作能力的认可,但写作能力并不只体现于过稿。
尽管没有过稿,但在不断练习、修改的过程中,我在逐步加深对新媒体文章的认识,也在不断探索最适合我的写作之路。
这不就是收获吗?
我确实是在一点点的成长着,虽然慢,但一直在走向正确的道路。
于是,继续写,不断的写,不再纠结于结果的写。在老师的指点下,终于,在第20天,我上稿1篇。
成绩固然喜人,但我更欣喜的,是我的心境,更显从容。
老师说,写作的思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我突然想到,那写作的技巧,是不是可以运用到工作和育儿中呢?
说干就干。
工作中,我运用“论点+正举例+反举例”的方式说明利弊,汇报思路更清晰;和同事交流工作时,我按照写作的思维来列举1234工作小点,大家分工更明确。
育儿时,我牢记“标题有意思才能吸引读者打开文章,要抓大放小”,在接孩子放学时,我从以前盯学习,变成关注孩子情绪。以饭菜、同学作为切入话题,以前一惯寡言的他,变成一上车就开始讲学校趣闻。
面对孩子偶尔的学习偷懒,我采取“要讲故事,要有趣,不要讲大道理”,先对孩子共情理解,再讲故事来引出偷懒的危害及带来的影响。
后来我发现,孩子悄悄的补好了拉下的功课。
我们的亲子关系也在悄悄变好。
对比以前的劳心费神,效果可谓事半功倍。爱折腾的我又在想了,那有没有可能反哺呢?
人性都是相通的。工作里同事对做事的茫然,说明这个工作技巧可能适合大多数人;育儿中踩过的无数坑,也许正是普通大众妈妈的痛点。
如果把这些问题,都用写作的技巧来进行拆分、组合、提炼,那就可以解决没素材的问题。写作的过程,又可以不断的来加深、锻炼写作思维。
带着这个思维,我的心态变了。
对繁琐的工作,我不再厌倦,而是思考这个工作技巧我可以怎么精炼;育儿中的酸甜苦辣,在我眼中,也成为了一个个鲜活的素材。
作为一个家有青春期男孩的职场妈妈,我现在只能感叹,素材真多,太幸福了!
万事最难的,就是从0到1。
很幸运的在这个过程中,在学习班的老师指点下,在同学的抱团取暖中,让我坚持了下来,走出了虽然小、但是稳的第一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在这个写作学习的大家庭中,我相信,我会走出自己坚实的路。
作者介绍:
李雨芯,汤小小写作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