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西汉顶级渣男:抛妻弃子却生两天才,一个封狼居胥,一个权倾朝野

更新时间:2025-04-08 17:12  浏览量:5

汉景帝末年,山西平阳县城的小吏霍仲孺接到一项美差 —— 到平阳侯曹时府上担任联络官。这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每日穿梭在侯府雕梁画栋之间,眼神总忍不住瞟向那些身姿婀娜的侍女。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卫少儿 —— 平阳公主身边最伶俐的婢女。

卫少儿的母亲卫媪是侯府的家僮,早年与多个男人生下三女一子,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后来成为汉武帝皇后的卫子夫。霍仲孺与卫少儿很快私通,公元前 140 年,卫少儿怀孕了。但当侯府差事结束,霍仲孺却拍拍屁股回到老家,娶了当地女子为妻,生下霍光,彻底断绝了与卫少儿的联系。《汉书・霍光传》记载:"仲孺吏毕归家,娶妇生光,因绝不相闻。"卫少儿独自抚养霍去病,直到弟弟卫青在宫中崭露头角,卫氏家族才逐渐显贵。

公元前 123 年,18 岁的霍去病随舅舅卫青出征匈奴。这个从未见过生父的少年,凭借八百骑兵突袭匈奴营地,斩获 2028 级,被封为冠军侯。当他从母亲口中得知生父是霍仲孺时,决定在出征途中绕道平阳认亲。

在平阳传舍,霍去病见到了这个陌生的父亲。史书记载,他 "下拜曰:去病不早知大人,失于侍养",随即为霍仲孺购置田宅奴婢,并将年仅 10 岁的异母弟弟霍光带到长安培养。这一跪不仅改写了霍仲孺的命运,也为霍光的仕途埋下伏笔。霍去病为霍仲孺购置的田产位于今山西临汾,现代考古发现当地确有汉代贵族庄园遗址。霍光初入长安时,霍去病安排他担任郎官,后升任侍中,开启了权力之路。

霍光初入宫廷时,不过是个籍籍无名的小郎官。但他凭借 "小心谨慎,未尝有过" 的处事风格,逐渐获得汉武帝信任。公元前 87 年,武帝临终前将年仅 8 岁的刘弗陵托付给霍光,留下 "周公辅成王" 的遗命。

汉昭帝时期,霍光挫败了上官桀、桑弘羊等人的政变阴谋,独揽朝政。公元前 74 年,昭帝驾崩无子,霍光力排众议拥立昌邑王刘贺,却在 27 天后以 "行淫乱" 为由将其废黜,改立流落民间的刘病已(汉宣帝)。这一系列操作让霍光成为 "伊霍" 并称的权臣,甚至被后世称为 "隐形天子"。废黜刘贺时,霍光以太后名义罗列其 1127 条罪状,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次权臣废帝事件。海昏侯墓出土的 "除国诏书" 证实了刘贺被废的史实,但考古发现其遗骸中残留香瓜子,暗示他并非史书记载的 "荒淫无道"。

霍光的权力巅峰却因妻子显的野心走向终结。公元前 71 年,显为让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买通女医淳于衍,在许皇后分娩时投毒。霍光得知后,为维护家族利益选择隐瞒。

公元前 68 年霍光病逝,汉宣帝开始逐步削夺霍氏权力。霍显与儿子霍禹、侄孙霍云等人密谋发动政变,计划由霍太后设 "鸿门宴" 诛杀丞相魏相、许广汉,废宣帝立霍禹。但阴谋败露,霍禹被腰斩,霍显及家族成员全部被处死,霍成君被废黜幽禁,霍氏家族灭门。《汉书・霍光传》记载:"显恐事急,即以状具语光。光大惊,欲自发举,不忍,犹与。"霍氏灭门后,汉宣帝仍保留霍光 "宣成侯" 谥号,并在麒麟阁将其列为第一功臣,体现复杂的政治考量。

霍仲孺的一生充满讽刺:他抛妻弃子,却因两个儿子的成就名垂青史。霍去病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的壮志,霍光 "匡国家,安社稷" 的权谋,都与其父的 "渣" 形成强烈反差。

学术争议:

有学者认为霍仲孺的 "渣" 是时代局限性的产物,汉代社会对私生子的包容度较低,卫少儿作为奴婢难以获得婚姻保障。海昏侯墓的考古发现引发对刘贺形象的重新评价,有观点认为霍光废帝更多是权力斗争,而非刘贺个人品行问题。

现代启示:

霍光的悲剧印证了 "威福者,人君之器也" 的古训,权臣若不懂得适时退让,终将招致祸患。霍氏家族的覆灭警示后人:权力需要制衡,过度集中必然导致腐败与灭亡。

霍仲孺的故事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西汉社会的复杂面貌。他的 "渣" 是个人道德的缺陷,却意外成就了两个改变历史的儿子。霍去病的军事天才、霍光的政治权谋,既源于自身努力,也离不开时代的机遇。而霍氏家族的兴衰,则为后世留下了 "功高震主" 的深刻教训。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权力与亲情的交织中,霍仲孺与他的儿子们共同书写了一段充满戏剧性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