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亲子关系的红线,请记住:永远别说反问句

更新时间:2025-04-07 18:48  浏览量:3

文/兰妈谈育儿

所有关系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红线,只有找到它并弄清楚,我们才能让一段关系维持得更长久一些

认识一个女孩,她说她一听到她妈妈说话就会特别烦躁,内心还充满无法解释的怒火,特别是每次靠近妈妈时还有一股莫名其妙的情绪

在难以理解自己的情况下,朋友无奈地向我求助

她问:“我是不是生病了,我为什么会讨厌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一听到妈妈说话就会感到特别烦躁呢?”

事实上,从心理角度来说,这不是脾气不好,也不是没有耐心,而是属于一种创伤后的应激反应

所谓的创伤后应激反应,所指的就是你跟某个人相处过程中遭受到的频繁压制,导致整个人精神状态紧绷,也常常被负能量或焦虑的情绪所困扰,以至于内心才会产生莫名的愤怒感

刚开始的时候还不懂,只是局限地认为“亲人之间不就是这样吗?相处久了就会多少有些烦躁疏远感”

直到某一次,我去朋友家玩,刚进门就口渴得不行,我不停地问朋友“有水没有,有没有能刚好进嘴喝的凉冰水”

而朋友妈妈呢,一直都是一个特别热情的长辈,看了看水壶里还在冒烟的开水,转头就贴心地拿了一瓶需要开盖的北冰洋到厨房开盖,奈何厨房没有合适的工具只是撬开一点后就无能为力了

朋友见状,立马到厨房帮忙

随后就听到厨房传来朋友妈妈不停反问式的讲话方式:

“你干嘛?”

“能不能行?”

“不能行就给我一边待着去,别浪费大家时间”

于是,原本是一场母女齐心协力克服困难的好事,却因为不停的质问声音导致朋友尴尬退场,然后向我嘀咕了一声:“真烦人,听到她的声音心情就变得糟糕了”

是呀,不恰当的讲话方式又怎会让人心里好受呢

像朋友妈妈这些反问式沟通的责怪方式,就像是一种不信任的质问、还有嫌弃的打压和责怪形式

兰妈这个旁观者听着心里面都有些难受,又何况是朋友这样长期洗耳恭听的负面情绪呢

所以,任何关系的红线都是:永远别说反问句

亲子关系也不例外

不想孩子一听到我们的声音就觉得烦躁、厌恶,那平时一定要多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讲话方式了

01

道歉不丢人

父母说错话道歉也是一种教育

北大博士后陈少文认为,愿意向孩子道歉的父母是强者,内心强大才会先道歉,也从来不觉得道歉就会没有面子,让教育失去了权威

是呀,道歉从来都不丢人,更不应该是丢人的行为,学会向孩子道歉也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课

这一点,兰妈自己算是深有体会了

记得有一次我和脾气倔强的大女儿吵架,结果是谁也没吵赢谁的两败俱伤

我觉得她就是无理取闹、没事找事,她觉得我偏心,有了妹妹后就不再爱她了

讲真的,这一点特别委屈,我不停地列举近年来对她的付出和偏爱,包括尽可能地满足她的需求,还有衣柜里还挂着很多连吊牌都没拆的新衣服,而妹妹只有捡她穿小的旧衣服…

本以为把这些列举出来,她就能明白我这个当母亲的不易

可没想到,正处于愤怒状态下的女儿,压根就是一副“我不听,我不听”的模样,哪怕你说得天花乱坠,哪怕你真的付出了很多,那一刻在她的眼里也都是杂草不如

为了让女儿恢复平静,我急中生智地赶紧道歉:“对不起,我不应该当着人多的面批评你,妈妈以后一定会纠正的,还希望你能原谅我这一次”

女儿一听这话,立马不哭不闹了,直接对我说了一句“没关系”,然后就一蹦一跳地开始写作业了

看到那一幕,我瞬间有种“就这?也太好哄了”的思想

也就是从那以后吧,我后知后觉发现,自从兰妈明白有错就及时道歉并纠正后,两个女儿对认错和道歉也显得格外淡定从容了:

.比如,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她们不再编谎话遮遮掩掩,而是直接认错地说:“对不起,我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我不是故意的”

.又或者,考试考出了历史以来的低分,也不再编瞎话胡扯,更没有掩耳盗铃修改分数、或者故意把试卷藏起来,而是大大方方地拿出来对我说:“糟糕,这次分数考得有些太差了,不过我下次一定会好好努力,争取考到九十多分,妈妈你不要骂我哦”

再后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后,女儿终于考出了92分的高成绩

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也明白了“好父母无惧道歉”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是的,优秀的父母从来都不怕对孩子说对不起,一句道歉话也并不会削弱父母的权威

特别是在孩子情绪高涨,觉得父母说话不对、做的决定也不合理时,及时承认自身的不足地方,然后再试着采纳孩子的意见和想法

你会发现每一次认错道歉、和对孩子敞开心扉的接纳,都会成为我们能赢得孩子尊重、信任的关键力量

好父母不怕向孩子认错,好孩子也会有样学样,成为一个有担当、又有自信心的好孩子

02

放权不是摆烂

把决定权交给孩子效果更好

都说一个好家长抵一百个好老师,好父母的温情陪伴、和正确关心指引,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幸运和踏实

认识一个妈妈,她没有什么大的能耐,就是在家里面专门照顾孩子的普通妈妈

可她在培养孩子成才的路上一点也不“普通”,大女儿毕业后拿着过万的月薪工资,小儿子还是某企业的知名设计师

对于儿女的满身荣耀和骄傲,妈妈也并没有四处邀功,而是满脸崇拜地望向儿女,然后说一句:“都是他们自己肯用功努力,我也很幸运能成为他们的母亲”

是呀,父母和孩子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取暖的,父母也是影响孩子最深的顶梁支柱、和主导力量

特别是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什么样父母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也会影响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

还认识一个姓汪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个性格温和、情绪又比较稳定的母亲

在儿女读中学的重要几年里,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丈夫意外受伤,家庭也失去唯一经济来源,为了撑起整个家,她不得不一天兼职好几份工作养家

其中,最让人敬佩的是,在那几年最苦的日子里,她每天累得大汗淋漓、腰酸背疼,可从未有过一句抱怨的话,日子再苦也哼着小曲儿把日子过成了诗

在儿女和丈夫的眼里,她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贤妻良母,为人随和、也从来不会因为自己“养着家”就端起架子指挥、或者理所当然地教训大家

所以,在外人眼中,汪妈妈一家简直就是过着神仙眷侣般的日子,从未见过她因为鸡毛蒜皮小事急红了眼,和家人出行的时候也永远是被左右夹击保护着的那个

而多年之后,汪妈妈的子女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她从一个母亲升级为外婆,身边环绕的欢声笑语也更多了

看着他们一家其乐融融的一幕,我时刻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性格才会老少皆宜,被所有人都喜欢呢”

直到遇到汪妈妈的小儿子,仪表堂堂、满身贵气地出现在我眼前,我们闲聊几句说起汪妈妈时,他露出满脸的幸福感

然后告诉我:

“我的母亲,她很随和,没有一点儿架子,一家人包括孙子孙女、和外孙都能没大没小地喊她老太婆,她一点不生气,家里不管来了谁的朋友客人,她也能很快地像家人一样和他们聊到一起,大家在一起更是一点距离感都没有”

听到这里,我瞬间明白了汪妈妈教育的魔力之处:乐观积极,总是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力量

是的,这一点兰妈还算是深有体会的

回头看看过去养育女儿所走过的那些路,我发现孩子就是属于越禁止就越反抗的性格

不管是大女儿的脾气倔强,还是小女儿的性格温和,如果我拒绝她们的想法与请求、打压了她们辛苦努力的成果,那下一秒就会露出极为失落的表情

而同样类型的事情被否定得多了,内心还会不服气,然后出现反抗、甚至故意和我顶嘴的行为

也是意识到这些后,我开始对女儿们放权,她们的决定由她们自己做主,错了也没关系,总结经验后继续再努力...

直到她们在自我主见中收获一次又一次自信心后,在光的力量下两个女儿都成长得积极乐观,对我这个妈妈也表现出乐于靠近的亲切感

03

尊重不是溺爱

听孩子把话说完又是新认知

听一个奶奶说:“永远不要让孩子的地位超过你,该打的时候就要打,该管的时候也要严加管教,否则到了最后就是养出一个不懂得感恩的白眼狼”

说罢,奶奶拖着膝盖疼得走不了路的双腿,对旁边正在打游戏的孙子说:“乖乖,你去帮奶奶倒杯水”

没想到,男孩却一脸不耐烦,怪奶奶打扰到他打游戏了,还带着愤怒的表情说:“自己没长手呀,凭什么喊我给你倒水”

奶奶反过来质问:“凭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带到这么大,我要你倒一杯水给我喝,这不过分吧?”

男孩听后非但没有半点悔改之心,还继续对奶奶甩脸色说:“不倒,想喝就自己去倒”

随后,就砰地一声关上房门,躲在屋里玩游戏,对外面的声音完全就是充耳不闻

本以为,这就是玩游戏和过去溺爱导致的恶果,如今才会被孩子如此对待

可接下来,和那个男孩相处一小时有了短暂的了解后,我发现这个孩子并非奶奶口中所说的那般不中用

他看到爷爷赶上山的羊脱了绳,就快要跑到别人家地里吃庄稼了,会第一时间跑去赶羊

家里来了小朋友,大家想在山上玩煮饭的过家家游戏,他也像一个大哥哥一样,把危险的、脏的、还有累的活儿全包了

看着大暖男形象一个,我不明白奶奶为什么会说男孩是白眼狼,也就男孩的暖男行为表扬几句后,没想到他直接震惊地抬头看向我,然后又低着头落幕地说:“从来都没有人这么夸过我”

原来,男孩以前每一次和奶奶犟嘴,就是因为奶奶总是把“白眼狼”、“没出息”、“懒虫”等负面标签挂嘴边

为了证明自己,他也做过了很多努力,可奶奶始终都看不到,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落下,他沉迷上了游戏,也只有在游戏中他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是呀,一个长期受打压、被否定的孩子,他们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之后,自然就容易沉沦有挑战欲望、还能证明自己的网络游戏了

也是意识到这一点后,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兰妈从不替女儿做决定,也不会指挥她做什么

特别是女儿情绪暴躁,不愿意听我说什么的时候,我都会停下来认真听她讲话,然后还会格外加一句:“别着急,你慢慢说,我听着呢”

有一次,刚说出这话,女儿还满脸不相信的表情说“真的吗?我真的可以说出来,你不会吵我吗”

我认真地对她说:“放心吧,一切按照你自己的心意来就可以”

没想到,大女儿竟然激动地冲过来一把抱着我,小女儿也凑过来扑进我怀里亲亲,她们共同说的一句话也是:“妈妈,你真好”

看吧,尊重孩子,愿意倾听孩子,又或者认真听孩子把话讲完,这并不是溺爱,而是和孩子建立心灵感知的一种契机

当孩子毫无防备地相信你、接受你、甚至亲近你时,彼此之间的信任才是冲破一切阻碍的最强说服力

那么,关于亲子关系的红线是永远不要说反问句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