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泪目真相!李思思退央视竟为弥补亲子遗憾?直播揭开死亡教育痛点

更新时间:2025-04-06 14:46  浏览量:9

2025年清明节,前央视主持人李思思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段视频冲上热搜:镜头前,她含泪讲述儿子第一次直面死亡的场景——“妈妈,奶奶是不是像落叶一样永远不会回来了?

内容取材于网络

”这句话如一把利刃,刺破了无数家庭对“死亡教育”的沉默。这位曾因职场妈妈身份引发全网共情的女性,为何在淡出央视后选择以如此沉重的话题回归公众视野?

内容取材于网络

2023年10月37岁的李思思突然宣布从央视辞职,结束13年主持生涯。彼时网友热议纷纷,有人猜测她被边缘化,也有人发现她早已在短视频平台积累900万粉丝,疑似转型带货。但鲜少有人注意到,她社交账号中频繁出现的亲子共读画面——从《寻梦环游记》到《爷爷变成了幽灵》,这些关于生命教育的绘本悄然铺陈着她的人生转向。

内容取材于网络

李思思的童年亦埋下伏笔。军人家庭出身的她,5岁学舞时目睹母亲在零下20度的风雪中摔得遍体鳞伤,父亲为生计醉酒应酬。这种“缺席式陪伴”成为她成为母亲后的心结。2014年、2017年连生两子后,她在节目中含泪提及儿子指着央视大楼说“灯亮着说明妈妈还在工作”的场景,职场母亲的撕裂感令全网泪目。或许正是这种愧疚,促使她最终选择“放下话筒,牵起孩子的手”。

内容取材于网络

2025年清明前夕,李思思带着9岁的元宝扫墓。孩子突然发问:“为什么爷爷的照片在墓碑上?他还会回家吗?”这一刻,她想起自己曾因未回复奶奶生前短信而痛哭失声的往事,决定不再逃避。

内容取材于网络

她蹲下身,用《寻梦环游记》的比喻解释:“就像电影里的万寿菊花瓣,逝去的人会沿着花瓣桥回来看我们。只要记得,爱就永远在。”不料孩子追问:“那如果我也死了,你会忘记我吗?”这句话让她瞬间崩溃——原来孩子早已在幼儿园目睹同学仓鼠死亡,却因大人避讳“死亡”二字,将恐惧深埋心底。

这不是第一次因家庭议题引发震荡。2021年她谈及对奶奶的愧疚时,就有人质疑“光鲜主持人为何总卖惨”。但比起杨澜等前辈专注职场女性议题,她将镜头对准更隐秘的亲子创伤,这种“向下探索”反而触及更广泛的社会痛点。

内容取材于网络

2023年湖南小学生因作业未交轻生,暴露死亡教育缺失的恶果;某博主用“奶奶变成星星”敷衍孩子,反致其夜夜噩梦。而李思思的特别之处,在于用央视主持人特有的共情力,将私人叙事升华为公共议题——当她说“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时,何尝不是在叩问:我们究竟在害怕孩子知晓死亡,还是恐惧直面自己的遗憾?

内容取材于网络

李思思发起“生命教育公益计划”告终。她联合儿童心理学家开发分级死亡教育课程,从3岁宝宝的落叶凋零比喻,到青春期少年的基因传承科普。令人唏嘘的是,曾质疑她的网友纷纷留言:“原来当年她退出央视,是为给千万家庭补上这堂缺失的课。”

内容取材于网络

这场风波撕开了中国家庭的两道伤疤:职场母亲难以平衡事业与育儿的结构性困境,以及死亡教育长期污名化的文化痼疾。当李思思牵着孩子的手说“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时,她不仅治愈了那个在央视大楼下仰望灯光的小男孩,更照亮了无数家庭讳莫如深的黑暗角落。

内容取材于网络

“如果连死亡都不敢谈论,我们又如何教会孩子热爱生命?”李思思的诘问仍在回荡。当清明节沦为“踏青假期”,当职场妈妈在996中错过孩子第一次面对死亡的惶恐,或许真正需要成长的,从来不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