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导引法,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
更新时间:2025-04-04 08:06 浏览量:1
儿童青少年经常看书、做作业、上网课,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又不注意用眼卫生,很容易产生视疲劳,甚至近视眼。
有什么简单有效的方法能预防近视眼的发生?在此教大家两招护眼中医导引法,为我们的双眼做保健操。此二招不受练习场地和时间限制,绿色安全,非常适合青少年学习使用,“白领”“银发”人群用之,也可以舒缓眼睛疲劳。
以导引畅通气血促进健康
导引是我国传统祛病健身方法,是人类最古老的医术之一,通过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相结合而达到强身治病目的,主要依靠内功、内动防病于未然。
中医以“形、气、神”三者作为构成人体生命的三要素。《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故呼吸运动以生气,肢体运动而化形,意识控制则归神,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导引学的精髓是“天人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人体的十二经脉运行气血,十二经脉通畅则气血调和,身体健康;反之,十二经脉不通则气血瘀阻,百病始生。在导引功法方面,最常见的是《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等。
第一招 疏肝明目导引方
这一招出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的“卧虎扑食势”。
中医学认为,“肝开窍于目,受血而能视”,肝脏的精气通于目窍,视力的强弱和肝有直接关系。每日导引这个方法可以疏导足厥阴肝经,有助于调达肝气,濡养双眼,起到“疏肝明目”之功效,能有效缓解视力疲劳。
分解演示动作1(图1):松静站立。咬牙,舌抵上腭,双目平视,调匀鼻息。
图1
动作2(图2-3):右脚向后退一大步,同时两手上提,两臂前伸,重心前移,向前扑出,两手十指拄地,呈虎爪状。抬头,塌腰,张口,怒目。身体重心向后,用鼻吸气蓄力,抬头向前吐气发虎啸声,重复7次,呈卧虎扑食右势。
图2
图3
动作3(图4-8):右脚收回,两脚并拢,慢慢起身,同时两臂上举,掌心相对,向上导引。两手握拳,慢慢向下导引至肋间。自上而下放松时,依次放松颈、肩、肘、腕、手指,恢复松静站立。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动作4(图9-15):左脚向后退一大步,同时两手上提呈虎爪状。两臂前伸,重心前移,向前扑出,两手十指拄地。抬头,塌腰,张口,怒目。身体重心向后,用鼻吸气蓄力,抬头向前吐气发虎啸声,重复7次,呈卧虎扑食左势。左脚收回,两脚并拢,慢慢起身,同时两臂上举,掌心相对,向上导引。两手握拳,慢慢向下导引至肋间。自上而下放松时,依次放松肩、肘、腕、手指。右势与左势合为1次,重复导引7次后,恢复松静站立。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卧虎扑食式带教视频
小提示
1. 导引这个动作时要求抬头,肩背平直,以大脚趾为驱动力,向前导引,形成老虎扑食的形态,以调达肝气上行滋养我们的双眼。
2. 通过龇牙咧嘴,发出模仿老虎嚎叫的声音,可以活化我们面部的神经,有效预防面具脸,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
3. 躯干部导引。抬头、塌腰、肩背平直,以脚趾为动力,向前导引成扑食势,通过虎吼,疏导肝气。当我们手和脚十指驻地的时候,身体的重量在十个脚趾跟十个手指上面,是人体十二经筋发动的地方,最后气血归到胸腹和头面部。所以,模仿老虎的动作是疏导足厥阴经筋非常有效的方法。
4. 疲劳或心烦意乱的时候,做两组“疏肝明目导引方”,可以帮助疏肝理气,调节心情,滋养双眼。
第二招 握固安神导引方
这一招出自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坐姿八段锦导引法”之“握固冥心坐”,重点在于冥心。冥心的冥不是冥想,而是让心静下来,不要胡思乱想的意思。中医学认为,“久视伤神”,导引这个动作握固以安神,冥心以养神,叩齿以集神,有助于舒缓情志,颐养精神,缓解视力疲劳。
分解演示
动作1:垂腿端坐,调匀鼻息,双目微微闭合。
动作2:两手屈拇指,握四指,成握固状,置于身体两侧。
动作3:叩齿,9次为1组,做4组,共36次。
动作4:叩齿集神后,两手十指交叉,向后抱昆仑(头部后脑)。调息9次后,两手放下,恢复端坐。
握固冥心坐演示
小提示
1. 坐是指垂腿端坐,头要正,脊柱要直。调匀鼻息,双眼微微闭合。两手掘拇指,握四指呈握固的状态,握固的两只手摆放在身体的两侧。
2. 叩齿就是叩齿集神。叩齿时咬紧、放松,咬紧、放松,一紧一松为1次,9次为1组,做4组,共36次。注意叩齿不能叩出声音,咬紧时下巴两侧往上有筋鼓起来,即俗称的咬筋。
3. 头为人身之巅,故将其比喻为“昆仑”。两手向后交叉抱昆仑,这招导引方法是针对心和脑,有醒神和安神的功效,可以预防脑袋昏昏沉沉。
4. 《养正四要》指出:“目者,神之舍也,目宜常冥,冥则不昏。”学习一个小时后可以用3分钟时间行“握固安神导引方”,有助于缓解视力疲劳,改善眼干涩,提高专注力。宋代大儒朱熹倡导“半日读书,半日静坐”,认为心静神定则学习工作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