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儿童片,它放大了一代人童年
更新时间:2025-04-04 08:02 浏览量:2
作为一个电影创作者,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展现的内容的核心在于认知,而认知更多的时候来源于创作者自身的经历后的体会,如果没有这种体会,创作者所展现给观众的内容就会非常的空洞。然而创作者的体会终归是创作者的体会,它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一旦超出了创作者的年龄限制,有的观众就没有办法体会到创作者自身的体会了,这也是事实。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叫《我们的童年》,如片名所言,本片的核心内容是童年,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的”,我们的是谁的,自然是创作者以及创作者同年龄段的人的。如果忽视了这个前提来讲理性,显然是不合适的。
《我们的童年》讲述的是留守儿童想要去遥远的城市看望自己的父母,他们准备凑钱去做这件事情,几番起起落落,几个孩子却始终凑不出来所有的路费,最后,他们只能让其中一个人完成梦想,就在这个孩子即将离开村子之际,事情却发生了转机。
这是一个在内容上非常简单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平淡的故事,简单在于本片只有一条主线,那就是留守儿童们想要去找自己远在大城市打工的父母,因为长久未曾谋面,甚是想念,这种想念转化为行动后,孩子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凑路费,最终只能成功的让一个人离开,谁来担当离开的人,这也纠结了很久,但后来还是达成了一致。
平淡在于这样的故事十年前几乎是农村地区的标配,并没有谁对于这个故事有异议,因为它确实是真实发生在广大农村地区。很多还有比本片中展现的更加凄凉的内容也在发生,这一点真实性上没有疑问。
但豆瓣电影上,对于本片的评价却很糟糕,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观众们认为本片是一个宣传片(好像任何展现美好的作品都会被打上这样一个标签),因为是宣传片,所以对于豆瓣上的部分观众来说,本片就具有了天生的恶心,这种恶心不必看完整部电影就能去痛骂创作者本人。
而本片所展现出来的童年,所展现出来的农村地区的孩子们的童年的一些事情,在部分观众看来,这是一种无厘头脑残的决定,比方说将啤酒倒掉而去卖啤酒瓶,这显然是傻瓜才能做出来的行径。当然,当代的观众们这样去想无可厚非,因为他们看的太多了,因为他们知道的也太多了,但是在十几年前,在几十年前,也就是创作者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孩子们,他们的意识并没有这么超前,他们并不知道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我们当代人能想到的方式去赚钱。
这是什么呢?这是一种差异,这种差异的来源在于年龄与时代,我们国家的发展非常快,已经快到了即便是相差十岁的人们之间的认识和见解也会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更别说是童年了,可能80后,90后的童年再拿出来之后,00后会觉得差异,10后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正因为有这样的差异,创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才会有百花齐放的机会,我国的发展并不均衡,因为这种并不均衡的缘故,我们也可以在荧幕上看到别人的故事,即便是这些故事在部分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这也是为什么本片的片名叫作《我们的童年》的缘故,我们的并不是所有人的,而是本片的创作者自己认同的,或者说创作者同年龄段的人认同的。这个时候就会有人问,你以为的就是我以为的吗?你觉得好的我就一定要觉得好吗?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都有自己的喜好,但评价一部电影更多的时候还是谈论电影本身比较好,毕竟,电影无法取悦所有人。
当然,还有的批评,诸如本片中孩子们的衣服太干净了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刻板印象造成的误解,农村地区并不是所有人所有时候都是灰头土脸的,他们也有干净的衣服,他们的衣服干净与否,能不能让观众们感觉到真实与否,完全取决于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这是一部非常灰暗的农村题材电影,那么他们的衣服自然是油泥遍布,一眼脏兮兮。但反过来说,即便是农村地区的孩子们他们也有干净的权力,就这么简单。
用电影的角度来说本片,本片非常合格,甚至于有很高的完成度,前后首位都有所照应,最后剧情反转也做得很不错,因为当代的观众们看多了这样的小故事,反而对于小故事有了免疫,但即便是观众们有了免疫,也不能说这样的小故事就不行,这是不客观的。创作者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且很好的完成了这个小故事,这就已经超越了很多人。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