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滤镜下,更呼唤真实与敬畏
更新时间:2025-04-03 15:30 浏览量:2
□赖海军(华中科技大学)
近日,OpenAI正式推出ChatGPT的全新多模态模型,其大幅改进的图像生成技术,只需短短15秒就能将用户上传的图像转变为任意风格,而在用户体验中,一向以清新细腻、可爱温馨著称的吉卜力风格脱颖而出,成为网友的最爱。(4月2日 澎湃新闻)
国内社交平台上,“吉卜力滤镜”收获巨大流量,各地文旅局短视频账号也争相将城市风景转化为动画场景。但是,滤镜下的世界越是完美无瑕,现实中的落差就越显荒诞。例如网络平台上被过度美化的“天空之镜”沦为游客吐槽的“破水池”,抖音上经过AI与PS修饰的网红民宿与实景差异极大。这些“种不完的草,避不完的坑”,正是技术滤镜对生活真相的温柔篡改。在被避雷的网红景点的评论区中,不难发现,我们既追逐着滤镜制造的幻想,又在现实中承受期待的幻灭。
追求技术的发展没有错,对美丽的追求没有错,真正的危险在于我们将滤镜等同于真实。吉卜力动画之所以能穿越时空打动人心,不在于画风的清新可人,而在于宫崎骏对人类现实处境的忧虑和关怀。但当AI将这种对人类社会的凝视变成视觉符号的搬运游戏时,我们似乎遗忘了人类文明中最珍贵的真实与理性。
ChatGPT仅用15秒就可以复刻吉卜力画风,《起风了》里四秒的人群动画却需要动画师伏案十五个月,我们用算法压缩了创作“美”的过程,却榨干了作品里沉淀的对现实世界的体验与思考。在B站上,有UP主将宫崎骏滤镜套用在各种梗图上,制作短视频以博取点击率;在YouTube上,以AI制作的虚假预告片甚嚣尘上,相关频道因此赚取了数百万美元的广告费。人们可以轻易获得生产“美”的工具,但美的深度却被流量与浮躁无情碾碎。
技术的进步从不应以模糊生活真相为代价。黄鹤楼不需要滤镜加持,烟雨中的矗立自有江城风范;庐山不必化作动画场景,“飞流直下三千尺”就是最动人的山水画卷。当网红博主或文旅宣传部门忙着将景点装入各种各样的滤镜中时,应该明白:我们真正期待的不是完美无瑕的幻境,而是能够触摸的真实。
一轮又一轮的AI浪潮向我们袭来,但我们应该守住这份清醒:真正的治愈不在滤镜修饰的童话里,而在敢于直面生活粗糙的勇气中;动人的美好不在算法生成的幻影里,而在双手创造的温润现实中。在吉卜力的温馨滤镜下,别让技术蒙蔽我们的双眼,真实与敬畏,应当是我们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