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喂养,助力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
更新时间:2025-04-02 21:00 浏览量:1
科学喂养
学龄前阶段是家长培养宝宝良好饮食习惯、促进宝宝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断提升,独立活动范围增大,因此父母和喂养者更要帮助宝宝们养成良好、健康的饮食习惯。
2~5岁的宝宝逐渐开始吃“大人饭”,在这个时期,他们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好奇心和模仿能力也在不断提升。那么,如何通过科学喂养帮助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呢?
一、科学喂养,我们要避免什么误区?
误区一:吃盐能长力气。
一岁之内,宝宝食物中所含有的钠已经基本能满足自身成长需要,一般情况下,一岁之内尽量不要给宝宝吃盐。如果吃盐过早、过多,会加重宝宝的肾脏负担,且钠摄入过多会影响钙质的吸收。
需要注意的是,类似宝宝酱油、宝宝零食中也会含有大量的钠,一定要适量食用。
误区二:不喝奶就能喝乳饮料。
很多祖辈容易出现这样的喂养问题:宝宝断奶后,为了给宝宝补充营养,一些爷爷奶奶会给宝宝喝各种优酸乳、益生菌饮料,认为既好喝又有营养。
事实上,这类食品的前两位成分通常是水和糖,第三位甚至更往后才是牛乳。因此,大部分乳饮料都没有营养,更不用说补钙了。
误区三:小孩得从小吃钙片。
年轻父母非常关注给宝宝补充各种营养元素,钙、铁、锌、硒都是常见的补充营养元素。然而,我们不能盲目给宝宝服用各种营养补剂,因为虽然这些补剂能补充微量元素,但非必要的补充可能会给宝宝造成额外的身体代谢负担。
误区四:果汁美味营养好。
众所周知,水果营养丰富、口味多样,深受小宝宝的喜爱。但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来说,如果喂养者将水果当主食或者将水果榨汁给宝宝喝,反而不利于宝宝的成长。将水果榨汁喝并不会提高其营养成分,反而因为糖分过高更容易导致宝宝挑食厌食的问题,长期如此还容易出现肥胖和龋齿的问题。
二、科学喂养,助力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
《2022版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详细指出了学龄前儿童的喂养要求,喂养者们可以参考以下标准优化自身的喂养方法:
1. 食物多样、规律就餐。
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要均衡、多样,规律的就餐能让宝宝获取全面而充足的食物。
在多样的饮食中,让宝宝不挑食、爱吃饭。饮食多样意味着宝宝每天进食的食物种类需达到十二种以上,每周达到25种。需要注意的是,馒头、花卷都属于同一类食物。
在这个时期,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自主性开始萌发,宝宝可能对某种食物产生莫名的喜爱或挑食。此时,喂养者们可以通过转换烹调方式、互换同类食物的方式让宝宝对食物产生兴趣。
除了早中晚三餐外,为了保障学龄前儿童的营养需求,可以在上下午各加一次餐。此外,还需注意适当选择零食,在不影响正常食欲的基础上适量食用。
2. 足量饮水、补充营养。
学龄前儿童新陈代谢旺盛、活动量较大,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分,并选择营养密度较高的食物。建议学龄前儿童养成饮奶的习惯,每日饮奶量控制在400~500ml;三岁以后,可以考虑选择没有添加糖的液态奶、儿童奶粉、酸奶、奶酪等。每日饮水量应控制在1200~1600ml,不建议饮用含糖饮料。
在这个时期,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自主性开始萌发,宝宝可能对某种食物产生莫名的喜爱或挑食。此时,喂养者们可以通过转换烹调方式、互换同类食物的方式让宝宝对食物产生兴趣。
除了早中晚三餐外,为了保障学龄前儿童的营养需求,可以在上下午各加一次餐。此外,还需注意适当选择零食,在不影响正常食欲的基础上适量食用。
3. 定期监测、多多运动。
建议喂养者每隔半年为宝宝做一次身高体重的测量,作为近期喂养情况的参考。
根据儿童的体格指标变化调整喂养方案是比较科学的。
科学喂养
因为每个宝宝都不同,不是一套方法就能完全适应所有宝宝。建议家长们根据自家宝宝进行调整,找到最适合宝宝的喂养方式!
说明:文字原创,部分图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