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丨用爱守护“来自星星的孩子”

更新时间:2025-04-02 14:33  浏览量:2

2025年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其宣传主题口号为: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

孤独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起病于发育早期,通常在3岁以内发病。孤独症儿童常被人们称作是“星星的孩子”。他们就好像来自遥远的星球,在夜空中独自闪烁。

社会公众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认识孤独症,学会理解并接纳孤独症儿童,营造关注与关爱他们及其家庭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让每一颗“星星”都能闪闪发光。

01

认清误区

误区1:孤独症是精神病。

孤独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起病于发育早期,通常在3岁以内发病。孤独症的病因复杂不明,科学家推测可能是因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①基因因素;

②环境因素:妈妈怀孕前三月、父亲年龄、饮食营养、化学元素、传染病、污染、压力等;

③基因与环境因素互相作用;

④脑结构:孩子两岁前与后大脑发育速度突降,大脑区域功能不同,大脑处理方式不同。

误区2:孩子得病,是因为父母关爱太少。

孤独症是一种不可治愈的永久性神经发育障碍,与父母的关爱程度无关。尽管目前孤独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环境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等。

误区3:孤独症儿童很少,疾病发病率低

事实上,全球已有逾7000万人患有孤独症。

据美国CDC最新研究数据,每36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患有孤独症,平均每1000名儿童的综合患病率高达27.6%,相比两年前增长了4.6%。

据2019年发布的《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孤独症发病率达0.7%,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超过1000万。在这1000万人群中,0-14岁儿童约有300万-500万人。

02

尽早干预

孤独症儿童

的核心症状尚无药物可以治愈。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行为干预和教育可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不良预后。

干预越早越好,确诊患儿应立即干预,疑似患儿也应尽早干预。

孤独症的主要干预手段为康复训练。

如果孤独症儿童存在较严重的情绪不稳、自伤、攻击和破坏性行为,且行为矫正方法无效,或同时患有其他精神障碍时,就可以采用药物治疗。

03

给予关爱

在家中,家长如何更好地关爱孩子?

学习正确的方法

家长要尽早学习康复教育方法,并采用相应的训练手段,以帮助减少孩子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行为。家长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阅读科普书籍、参加相关培训和活动等方式,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

提供舒适的家庭环境

孩子需要一个温暖、稳定、和睦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相互关心、理解和支持,父母对孩子呵护、理解和关爱,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并保持情绪稳定。父母的陪伴和关爱能帮助孩子缓解焦虑、紧张和恐惧情绪。

帮助孩子合理表达情感

帮助孩子建立对自身的认识、探索,以及合适的情感表达和行为调整。例如,引导孩子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现在感到开心吗?”“你似乎有些难过,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建立积极沟通的渠道

在日常互动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情感、理解他人需求等社交技能。家长要注意正向引导、用语简洁、语调舒缓,帮助孩子建立主动沟通的自信,培养孩子积极社交的技能。

除了家庭的支持,关注孤独症患者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他们需要社会、学校、社区的理解和接纳,更需要全社会为他们及其家庭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生命,本该平等,

爱心,无处不在。

用爱,传递温暖,

用爱,点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