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 识别此病注意“五不”
更新时间:2025-04-02 10:05 浏览量:1
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
1日,福州市第二总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康训部负责人陈步枢呼吁,面对“星星的孩子”,要与他们温柔相处。
早发现早干预很重要
4岁男孩明明(化名)是“星星的孩子”。起初,家长没有觉得他异常。在幼儿园,老师发现明明总是喜欢躲在角落里独自玩耍,抗拒同学和老师靠近,不愿参加社交活动,于是建议家长带明明上医院检查。经过福州市第二总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康训部系统测评,明明存在社交能力不良、缺乏眼神交流、情感沟通障碍等问题,被诊断为孤独症。
家长让明明接受系统、专业的干预治疗。经过治疗训练,明明第一次主动拥抱了医生。经过3个月的系统干预,明明可以主动问好、握手、拥抱,在与人沟通时眼神有了明显对视。经过6个月的康复治疗,他顺利回到幼儿园。
陈步枢介绍,孤独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兴趣狭隘、重复刻板行为以及感知觉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日常生活中,孤独症患者群体似乎总是被贴上“不合群”“性格冷漠孤僻”的标签。出于外界异样的目光和内心的担忧,许多孤独症儿童家长选择将孩子“藏起来”,错过让他们融入社会的机会。
“虽然目前还没有针对孤独症的特效药,但是早期发现、早期行为干预以及早期教育训练可以显著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和预后。部分轻度孤独症儿童通过系统、科学的康复训练,不仅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还能融入正常的学习生活。”陈步枢说。
陈步枢介绍,一般来说,6岁前是孤独症的最佳干预期。其中,3岁前是孤独症儿童语言学习的黄金期。年龄越小,大脑发育的可塑性越大。所以,早发现、早干预是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教育最重要的策略。
避免区别对待
要实现孤独症患者的社会融入,不仅需要专业机构的帮助,更需要社会对他们的包容和支持。去年,中国残联等6部门共同印发《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促进完善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机制、服务体系,提升孤独症儿童发展全程服务能力水平和保障条件,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成长、发展环境。
“我们呼吁大家积极了解孤独症的相关知识,全社会共同努力帮助孤独症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陈步枢介绍,孤独症患者其实并不少见。全球范围内,每100名儿童中约有1名至2名被诊断为孤独症。在我国,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儿童孤独症患病率为7‰。
人们在公共场合碰到孤独症儿童时应当避免区别对待:若孩子主动伸手或微笑,可以用平和的表情轻轻握手,或点头微笑,不高声说话、不突然拥抱;若孩子握手后立刻缩回或转移视线,应当尊重他们的行为,停止进一步接触;若孩子不强行握手或靠近,可改用挥手、点头等非接触的方式表达友好;若孩子出现某些不恰当行为,应选择忽视,避免给家长提供不必要的建议。
“学会用平常心对待这些特殊孩子,这样他们融入社会的路就会少一些坎坷。”陈步枢说。
家长须知“五不”预警
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沟通缺陷和部分刻板行为在早期即可出现。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以下表现或征兆,要及时带孩子就医,接受进一步筛查与诊断。
不(少)看:不看人,缺乏眼神交流;
不(少)应:对呼唤无反应,好像没听见一样;
不(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
不(少)语:语言发育迟缓;
不当:不恰当地使用物品和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