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书写民生答卷
更新时间:2025-04-01 10:36 浏览量:2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五年来,我省民政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聚焦“保基本、兜底线、惠民生”,在基本民生保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推动民政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织密民生“保障网”,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五年来,我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构建起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年均增幅超5%。截至2024年12月底,全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86.2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796元/月、747元/月,共保障城乡特困人员32.4万人,基本生活人均保障标准分别为1224元/月、1009元/月。
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全省动态监测低收入人口302万人。严格落实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将基层“铁脚板”和部门“大数据”有机结合,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做到应兜尽兜、应保尽保。创新“救急难”互助社模式,全省1.8万个村(社区)实现全覆盖,累计救助11.29万人次,支出资金1.04亿元。
采取“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可参照‘单人户’申办低保”“提高重病重残家庭存款上限”“合理调整申请救助家庭车辆限额”等办法,推动低保扩围增效。全省104个县(市、区)审核确认权已全部下放至乡镇(街道)。
改造升级22个儿童福利机构,集中养育1582名孤弃儿童。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355名孤弃儿童考入高校。建成920个乡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儿童主任实现村(居)全覆盖,留守儿童“牵手行动”入选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典型案例。
构建养老“服务圈”,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
今年1月,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沙墩村幸福院正式开业,为沙墩村近500名老年人提供助餐、身体康复锻炼、读书交流讨论、心理咨询疏导等各类服务。
我省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医养康、城乡、长三角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省养老机构床位达32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超70%。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累计建成150家,老年助餐服务老年人1.4亿人次。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完成16.6万户,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
改造县(区域)级特困供养机构(敬老院)215所,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纳入省级民生实事,建成农村幸福院764个,实现村级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成立城乡社区老年协会16819个,参与“银龄行动”的老年志愿者达18万人。
推进11个县区医养结合试点,护理型床位达23.6万张,三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率达85%。高龄津贴惠及211万人。长三角旅居养老合作加速,安徽100个基地入选沪苏浙皖康养目的地。
激活治理“新动能”,共建共享美好新生活
3月25日,安徽张海银种业基金会举办公益助农活动,走进寿县保义镇张祠村,为当地52户脱贫户送上价值3.5万元的“爱心种”。
我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社会治理向精细化、高效化迈进。五年来,全省社会组织总量达4.4万家,社区社会组织超12.3万家,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公益慈善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实施“善行安徽”行动,2022年以来,连续三年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累计募集善款超2.4亿元。筹募款物4600万元用于实施安徽“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累计销售福利彩票353亿元,筹集公益金109亿元,支持养老、儿童福利等民生项目。
推进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9个公园式婚姻登记处投入使用,“零彩礼”“集体婚礼”等蔚然成风。殡葬领域专项整治成效显著,公益性公墓实现市县乡全覆盖,逝者身后“一件事”办理工作有序推进。
严格规范区划地名管理,认真贯彻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有关文件要求,规范开展行政区域界线联检,扎实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全面助力乡村振兴。(记者 刘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