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高期待,认同孩子情绪:青春期亲子相处之道
更新时间:2025-04-01 04:09 浏览量:4
武志红老师曾提到,他接触过诸多厌学的孩子,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常被父母忽视,父母多急于让孩子重返学校,却未关注孩子厌学背后的深层缘由。这背后的一大关键因素,便是父母以 “为你好” 为由,对孩子寄予过高期望,给孩子施加了沉重的压力。
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中讲过:“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去帮助孩子寻求自由,使他们从自我的种种存在方式中解脱,而不是借由孩子使自己的野心获得实现。” 许多父母将自己未竟的梦想、对成功的渴望,一股脑地投射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在学业上出类拔萃,考取名校,却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想法与感受。孩子如同背负着千斤重担,在学习之路上艰难前行,当压力超出负荷,厌学情绪便油然而生。就如《小舍得》中的子悠,妈妈过度关注成绩,让他深感压抑,即便成绩优异,内心也满是痛苦,最终在考场上崩溃大哭,对学习产生了抵触。
克里希那穆提在《重新认识你自己》中提到:“你可曾注意过,当你给孩子一些自由,让他们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他们的眼睛会发亮,整个人充满活力。但当你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他们,要求他们必须按照你的方式去做时,他们就会变得消沉、抵触。” 就如同《夏山学校》里所描绘的,这所学校给予孩子极大的自由,不强迫他们学习,让他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领域去探索。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下,那些原本厌学的孩子,反而重新找回了学习的热情,积极地去汲取知识,发展自身。这恰恰印证了,当孩子被尊重、被给予自由,他们内心的动力就会被激发,厌学情绪自然会得到缓解。反观当下,许多家长像安徽那位撕毁孩子奖状的家长一样,孩子没考上重点高中,就情绪失控,用 “不读书就出去打工” 之类的话来刺激孩子,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在压力与恐惧中愈发厌学。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构建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如同《青春期女孩的私房书》中所讲,这个阶段的孩子面临身心变化、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诸多挑战,内心充满困惑。他们试图寻找 “我是谁”“我擅长什么”“我想要什么” 的答案。然而,沉重的学业负担,使得他们无暇顾及自我探索,一旦在学习上遭遇挫折,成绩不理想,就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对学习产生厌倦。他们会觉得自己在学习上的付出得不到认可,进而否定自身价值,失去学习的动力。此时,若父母不能理解孩子内心的迷茫,一味强调成绩,只会让孩子在自我认同的困境中越陷越深,厌学情绪也随之加重。
克里希那穆提在《论关系》中提到:“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自我,全身心感受对方,那一刻,你才能真正走进对方的世界。” 当孩子厌学,满心委屈、愤怒或沮丧地倾诉时,家长若能停下手中事,专注倾听,不打断、不评判,只是用眼神与孩子交汇,传递 “我在听,我在乎” 的信息,孩子便能感受到被理解。如《被讨厌的勇气》中主张的课题分离,孩子的情绪是孩子的课题,家长要做的是给予接纳与理解的回应,让孩子在被 “看见” 中,开启情绪疗愈,缓解厌学的焦虑。
克里希那穆提说:“当你对他人内心的痛苦感同身受,爱便开始流动。” 孩子厌学,内心常被无力、挫败充斥,家长如能换位思考,回忆自己年少挫败时刻,就能更好地共情孩子。就像《亲子关系》中倡导的平等沟通,家长以平等姿态,和孩子分享类似经历,如曾经考试失利的沮丧、对某学科的畏难,让孩子知晓成长路上困难重重,大家都曾迷茫,孩子便能从家长的理解中汲取力量,在困境中感受到温暖,重拾面对学业的勇气,重建信心。
道家经典《道德经》倡导 “道法自然”,这一理念在亲子关系中意义深远。它警示父母,切勿将自身意愿强加于孩子,要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孩子的成长恰似树木抽枝发芽,有其自身节奏,揠苗助长式的过度干预,只会适得其反。家长应如《庄子》中所讲的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以平和之心映照孩子的状态,不加主观评判,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让他们在自然的滋养下蓬勃发展,减轻厌学情绪滋生的可能。
儒家《论语》中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亲子相处提供了基本准则。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当孩子厌学,想想自己学生时代面对学业压力的心境,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以 “仁爱” 之心关怀孩子,如《大学》所言 “为人父,止于慈”,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与信任,让孩子在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中,感受到自身价值,从而激发内在动力,主动应对学习中的挑战,化解厌学困境。
《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校长,总是用温暖且鼓励的话语,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独特价值。他常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句简单的话,如同春日暖阳,照进孩子心间,给予他们无尽的自信。家长们也应如此,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努力与进步上,而非仅盯着成绩与名次。孩子解出一道难题、按时完成作业、主动阅读书籍,这些点滴进步都值得被看见、被肯定。当孩子感受到家长真诚的鼓励,内心便会涌起一股力量,驱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厌学情绪也会在这股正能量中渐渐消散。
《学习之道》中提到,学习并非孤立的行为,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学习有着深远影响。家长不妨与孩子一同开启学习之旅,放下手机、关上电视,拿起书本,探索知识的海洋。可以是亲子共读一本名著,分享感悟;也可以是一起钻研数学难题,互相启发;还可以共同学习一门新语言、一项新技能,如绘画、书法、编程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看到家长的求知热情,会受到感染,将学习视为生活的常态,而非沉重的负担,家庭也会因此充满活力与智慧的光芒,助力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稳步前行。
对以上材料,如果大家有什么更好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发表进行互动。关于以上问题,如果有什么困惑,也可以加我的微信 13147976699 单独交流。
克里希那穆提曾言:“爱是唯一能够带来幸福的事物,它能化解人类一切问题。” 在孩子的青春期旅程中,父母当放下过高的期待,回归爱的初心,用真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认同他们的情绪。孩子厌学,并非是对学习的彻底摒弃,而是内心渴望被理解、被尊重的呐喊。父母应如《佐贺的超级阿嬷》中的阿嬷一般,用乐观、包容与爱,为孩子构筑温暖港湾,陪伴他们穿越风雨,重拾学习的乐趣与信心,走向成长的光明彼岸。
对以上材料,如果大家有什么更好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发表进行互动。关于以上问题,如果有什么困惑,也可以加我的微信 13147976699 单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