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星星的孩子”,愿你们不再孤独
更新时间:2025-03-31 19:32 浏览量:2
你知道吗?
孤独症儿童
很少主动与他人对视
不爱与外界接触
犹如天上星星,一人一世界
因此,他们也被称作
“来自星星的孩子”🌟
今年的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星星的孩子”
世界孤独症日小科普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局限的兴趣、刻板与重复的行为方式等为主要症状,患儿多数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迟滞。2025年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宣传主题是:“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
目前,儿童孤独症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治疗途径为康复训练,最佳治疗期为6岁前。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可不同程度改善患儿症状。
随着社会对孤独症关注度的提高,大家对“自闭症”“孤独症”这些字眼并不陌生,对这个疾病本身的认识仍存在很多误解,临床上很多家长谈“自闭症”“孤独症”色变。但其实:
自闭症≠性格孤僻
自闭症≠天才
自闭症≠语言发育障碍
自闭症≠智力障碍
自闭症≠终身残疾
自闭症≠精神病
如果孩子有这些症状,家长需提高警惕,尽快带孩子进行筛查↓
16个月还不会发单音,两岁还不会发两个字的音;
满一周岁仍对他人呼叫自己的名字没有反应;
回避眼神交流,喜欢独处;
语言理解能力差,总喜欢重复同样的话;
喜欢将物体按照固定的方式排列,迷恋单一玩具或物品。
家长应怎样进行干预
家长是孩子孤独症最好的治疗师。目前,儿童孤独症的研究和实践呈现出“发展并维持以家庭为中心”的趋势,逐渐开始将孤独症儿童的父母转变为治疗师的角色,并让父母在早期筛查、干预实施过程和干预效果维持等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对家长而言,有哪些具体可行的治疗方法呢?
明白他们的感知往往是混乱无序的。很多孤独症患儿存在感知觉失调,当他们突然烦躁不安或大发脾气时,可能不是无理取闹,只是不喜欢某种声音。
区分他们的“我不想做”和“我不能做”。很多时候孤独症患儿不是不听话,而是没有完全听懂家长的要求或指令。当家长把指令分解开时,可能会发现孩子其实可以做到。
别把他们看作“死板思维者”。人们语言当中的比喻、暗示、双关语、冷嘲热讽等,对孤独症患儿来说,理解起来是困难的,请理解他们。
保持耐心。孤独症患儿掌握词汇量有限,语言表达存在困难,家长应理解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并耐心纠正。
关注和培养他们能够做到的事情。孤独症患儿发展不平衡是很常见的,甚至部分患儿在某些方面的天赋可能远胜常人。家长要努力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着重培养,发挥长处。
帮助他们学习社会交往。很多孤独症患儿社会交往少,不是因为他们不愿交往,而是不知道怎么做。因此,家长在社会交往方面的辅助尤为重要。
关爱孤独患者,我们能做什么?
近年来,不少社会力量加入,给孤独症人群提供专业培训和就业机会,让他们靠自己得到社会的接纳和尊重。
对于孤独症患者,不区别对待,是我们能给予的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对患儿及家属的鼓励。此外,我们能做的还有:
多了解,多靠近:加深对孤独症群体的了解,简单直接的语言,更容易与他们沟通;
常关心,多包容:沟通交流时,尝试顺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因材施教”。
尊重接纳,平等对待:不要对他们投以异样的眼光,也不用表现出过度的怜悯;
如果有能力,关注一些公益项目,扶持那些需要帮助的家庭,提供机会让他们融入社会。
愿你我都可以
把这个世界的爱与温暖
传递到他们的小小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