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静”享健康丨世界孤独症日,以爱融化“孤独”

更新时间:2025-03-31 08:02  浏览量:3

他们有明亮的双眼,却不愿和他人对视。

他们有正常的听力,却对别人的呼唤充耳不闻。

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不能理解和遵守社会交往规则,不会使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进行社会交往。

他们就是孤独症儿童,

一群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独自前行的

“星星的孩子”。

我国儿童孤独症患病率近年已达到1/100左右,且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据权威统计,我国0~14岁的孤独症儿童数量已突破300万大关,在各类残疾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70%。虽然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但是孤独症孩子不是天上的星星,他们真实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昊昊是一个2岁半的男孩,

从婴儿期开始,

妈妈就发现他跟别的孩子很不一样。

比如:

·他从小不喜欢被人抱,如果有谁想抱他,他就会挣脱。

·跟人基本没有目光对视。

·不会用手指指着一个东西要你拿给他。

·洗澡时对水温反应迟钝。有时洗澡水太烫也没有不适反应。

·喜欢不厌其烦地重复很多遍观看同一个节目。

·看儿童节目时不会模仿电视里的人物说话,没有手舞足蹈的动作。

·2岁以后还不会说话,也不叫爸爸妈妈。有需要时用身体语言表示(比如拉着妈妈手到门口表示想出门玩)。

·不和别的小朋友玩。他不拒绝和其他孩子在一起,但基本上各玩各的,和其他小朋友很少有目光交流,也没有语言交流。

·重复玩乐高、托马斯火车、拼图和折纸等游戏。可以长时间一个人玩。

·喜欢站在街口看红绿灯。观察灯的变化、车流的变化,一站就是20分钟。

·喜欢有规律的生活。如有改变就难以适应,甚至会爆发性地哭闹。

昊昊也有一些显著的长处,比如他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很强,能听得出非常细微的差别。他有很强的图像记忆能力,能凭着记忆中的图像完成上百块的拼图。

在2岁儿保体检时,医生给昊昊做了孤独症筛查,结果为阳性。在医生的建议下,妈妈又带昊昊到儿童医院做了更详细的检查,最终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妈妈这才认识到,昊昊的这些不同寻常的行为,原来是孤独症的表现。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简称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组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一般在3岁之前起病。

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绝大多数孤独症儿童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支持。早期发现、早期行为干预和教育可以显著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和预后。

孤独症的“五不”早期识别法

孤独症的社交沟通缺陷和部分刻板行为在早期即可出现,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以下表现或征兆,需要及时带孩子就医,做进一步筛查与诊断。

不(少)看:不看人,跟人的眼神接触或对视时间少。

不(少)应:孩子对父母的呼唤没有反应,好像没听见一样;不会在父母的手指、眼神提示下共同关注周围的某个物体或事件。比如妈妈指着灯告诉孩子:“宝宝看,灯亮了”,孩子不会跟随妈妈的手指去看灯。

不(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用手指着东西让你拿给他等。

不(少)语:语言发育延迟,没有语言或语言很少。

不当:不恰当地使用物品,比如将小汽车排成一排,旋转物品、长时间不间断地盯着电风扇、转动的轮子看,等。言语的不当,表现为正常语言出现后的倒退,难以听懂、重复无意义的语言。

经过半年的康复干预,昊昊在多个方面展现出令人欣喜的变化:从完全回避对视,到能短暂注视妈妈的眼睛;开始模仿发出“妈妈”“要”等简单词汇,能用手指向饼干盒表达需求;兴趣从单一排列玩具车,到尝试用积木搭建简单房屋,展现出更多创造性游戏行为……

上海市目前已全面开展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形成了完整的筛查、诊断和干预康复服务体系,并纳入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儿童保健项目,在全社会的关爱和努力下,更多“星星的孩子”得以被早期发现和干预,绽放独特的生命之光。

记者:郁婷苈

编辑:梁慧

图片:图虫创意

资料:区卫生健康委、区妇幼所 徐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