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湖北儿科医疗联盟深耕9年,构建三级医疗新格局

更新时间:2025-03-30 20:59  浏览量:3

3月29日,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理事大会暨第五届湖北儿科医学发展管理学术会议在武汉召开。联盟牵头单位武汉儿童医院发布数据称,联盟单位“朋友圈”成员增至236家,今年增设2个专科分联盟。上转患儿中危急重症占比近九成,下转基层医疗机构病种从相对单一到覆盖21个专业、70余类疾病。

深耕9年,联盟已形成1个核心医院+17个地市级核心医院+N个县级医院+乡镇及家庭医生的“1+17+N模式”,让优质儿科资源覆盖到基层,在畅通双向转诊、提升基层儿科服务能力、构建区域儿童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重症“转得畅”

转运工作“提档升级”为健康兜底

今年2月,宜昌一小患儿因吸入异物出现窒息,经历了三次心肺复苏,小生命岌岌可危,当地医院遂向武汉儿童医院发出转运申请。孩子生命体征不稳,路途又较远,转运难度较大,家长十分担忧。为尽可能寻求救治“最优解”,武汉儿童医院紧急联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陆国平教授团队共同商讨。经专家团队评估,ECMO随时“待命”,患儿顺利抵达武汉,治疗4天后撤下呼吸机,之后顺利康复出院。

武汉儿童医院29日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成立至今,已完成双向转诊2万余人次,其中上转16534人次。2024年,上转患儿中疑难危重占比达88.6%,稳稳托起全省疑难危重症患儿的生命安全。

武汉儿童医院急危重症医学中心主任孙丹介绍,武汉儿童医院转运中心去年进一步“提档升级”,成立急危重症医学中心、组建ECMO转运团队,背靠国内儿科“顶流”,加强夜间危重症的转运以及偏远地区、外省的转运能力,转运服务病种增多,进一步为湖北及周边危急重症患儿的救治牢牢“兜住底线”。

基层“接得住”

“家门口”诊疗病种显著增多

去年11月,九江宝宝辰辰(化名)因“呼吸心跳骤停”被送进当地医院,后转入武汉儿童医院。在该院,辰辰相继查出“主动脉弓发育不良伴主动脉缩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先心病,由心胸外科皮名安主任医师团队为他进行手术矫治,恢复顺利。

术后还需住院一段时间,但长期在汉对辰辰一家来说经济压力不小。武汉儿童医院专家评估患儿病情后,认为具备下转条件,随后经联盟转诊网络协调,将辰辰转入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巩固治疗。期间两地专家实时沟通并调整治疗方案,辰辰康复出院。

因心力衰竭,2岁患儿安安(化名)被转到武汉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在心功能明显改善后,专家为他评估病情并协调转运,安安回到宜昌市第一医院继续治疗,直到康复。

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秘书长、武汉儿童医院社会服务部主任肖翠萍介绍,9年来,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下转患儿共4427人次,下转病种逐渐由单一病种走向多元化,目前已覆盖新生儿外科、神经外科、血液科、肿瘤科、遗传代谢内分泌等21个专业、70余类疾病,承接下转患儿的基层医院/社区增至300余家,这意味着基层儿科承接能力显著增强,更多疾病能留在“家门口”解决。

2个分联盟“上新”,9名新成员“加群”

基层儿科进一步“强筋健骨”

“为了提升基层儿科服务能力,联盟9年来持续推进‘湖北儿童健康行’活动,去年就有266人/次专家下沉到15个地市州、93家医院,提升基层医疗同质化水平。”湖北儿科医疗联盟副理事长、武汉儿童医院副院长刘智胜介绍,在人才培养方面,联盟把基层儿科医生“请上来”免费进修,培养“火炬手”;开展远程会诊、培训、诊断;继托管大冶市妇幼保健院、武穴市妇幼保健院,去年武汉儿童医院与黄陂区妇幼保健院结成“紧密医联体”,加强专科共建。

“湖北儿科是一家人,从最初的‘抱团取暖’到如今‘抱团走远’。”武汉儿童医院院长陆小霞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2025—2027年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今年是开局之年。湖北儿科医疗联盟拟增设“精神心理分联盟”和“妇儿介入与血管瘤脉管畸形分联盟”,通过专科分联盟建设,进一步帮基层相关专科“强筋健骨”,提升服务能力,让妇女儿童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

“九年耕耘,在湖北省卫健委、武汉市卫健委的指导下,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促进儿科分级诊疗的‘湖北样本’。今年,又有巴东县人民医院、郧西县人民医院等9位‘新成员’加入,目前成员单位236家,已覆盖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等六个省份。”武汉儿童医院党委书记周爱芬表示,未来医院将继续发挥龙头作用,全力搭建联盟共享的医、教、研及管理平台,展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重点领域的合作,和同道们一起推进联盟的高质量发展,让全省妇女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记者卫未,通讯员高琛琛、官笑涵,摄影张祖国

值班编辑:卫未

审核、签发: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