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该不该生小孩?请看关羽的烽火台
更新时间:2025-03-30 09:48 浏览量:2
当今社会,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觉得自己吃尽了千辛万苦把孩子养大;为了孩子成家立业,还得搭上一生的积蓄;老了却根本无法指望子女养老,所以,养孩子就是吃哑巴亏。
有的年轻人心想:
如果自己的经济条件一般,生下孩子不啻是让他们来人间吃苦的,所以生孩子于心不忍。
还有部分年轻人觉得:
以后养老基本得靠机器人了,所以,有没有孩子无关紧要。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
自己必须倾家荡产培养孩子,孩子如果不成大器,就满盘皆输了。所以,养孩子的风险太大了,成本太高了,不如不去冒这个险。
总而言之,养孩子有风险、干吃亏、靠不住、瞎操心,因此不如不生孩子。
种种不生孩子好,不养孩子轻松愉快等谬论甚嚣尘上。
如果单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大多数人养孩子也许是得不偿失的。可以说,从全社会面上来看,孩子们一辈继承的财富要远远大于他们奉献给父母一辈的财富。
但是,人生难道一切都仅仅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问题吗?
如果是那样,养宠物不更是毫无经济效益可言吗?
所以,人的一生,很多时候不仅仅要考虑物质上的得与失,还要兼顾精神生活的充实。如果人类一味只知道创造财富、积累财富,一切只为经济服务,而从不顾及精神上的愉快和痛苦,那人岂不成了一台台冷冰冰的机器?
养孩子到底有没有用?值不值得养?
关羽的烽火台给了我们准确的答案。
为了化解曹操跟孙权联合夺取荆州的攻势,关羽采用“先发制人”的策略,抢先攻打曹操的襄阳、樊城,欲以军威扼制曹操与东吴的联合。
攻克襄阳后,随军司马王甫对关羽说:“将军虽然一鼓而克襄阳,令曹兵胆寒。但东吴吕蒙屯兵在陆口,早有窥取荆州的意图,如果他乘我出兵在外,袭击荆州该怎么办?”关羽点头说:“我也正挂念此事。我想沿江每隔二、三十里,在高阜地带设几座烽火台。每个台上布五十左右军把守。如果发现吴兵过江,黑夜便在台上放明火,昼间举烟为号。我们得讯,可以及时救应荆州。”
关羽的烽火台最后被吕蒙以“白衣渡江”的阴谋诡计给破了。似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有人因此说道: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的烽火台,被吕蒙兵不血刃就破了,这太不值了。”
我们看当时的几大名人是怎么看待关羽的烽火台的。
第一、王甫的看法:
王甫说:
“这样甚好,我回去亲自布设。”
第二、吕蒙的看法:
正欲率兵暗袭荆州的东吴都督吕蒙,见关羽沿江布设了烽火台,热情顿时凉了半截。心想,关羽既然已对我有防备,他荆州也一定布了防。看来暗袭之法恐怕是不行了。由于他无计可施,同时又没法向孙权交待,只好推说患病而按兵不动。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辞了孙权,回至陆口。早有探马报说:“沿江上下,或二十里,或三十里,高阜处各有烽火台。"又闻荆州军马整肃.预有准备,蒙大惊曰:“若如此,急难图也。我一时在吴侯面前劝取荆州,今却如何处置?”
吕蒙因此愁得一病不起。烽火台的作用大不大?
第三、诸葛亮的看法:
孔明在汉中,听说关羽在沿江地带布设了烽火台,笑着对刘备说:
“关羽在攻樊城的同时,已经防备东吴的暗袭了,这样我也就无忧虑了。”
众所周知,诸葛亮一生唯谨慎。谨小慎微的诸葛亮都安枕无忧了,烽火台的功效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关羽的烽火台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不是烽火台本身形同虚设,而是关羽用人不当和麻痹大意、陆逊诡计多端、东吴背信弃义造成的。
毋庸置疑,烽火台的战略意义绝对非同一般。
由于烽火台的存在,吕蒙一度束手无策,王甫等守将信心满满,诸葛亮、刘备后顾无忧。
这已足矣!
就像原子弹,我们可以不用,甚至永远不用,但是,却不能没有。《左传》有云:
养孩子就是这样的。我们可能不需要孩子来养老送终,但是,我们却不能没有。
没有孩子的老人住敬老院,服务员对他们的态度也跟对有孩子的老人截然不同。没有孩子的老人,经常被邻居冷眼看待。没有孩子,我们的晚年生活虽然不至于暗无天日,但是也因缺乏长远打算而得过且过、苟延残喘。没有孩子,再多的财富也无人继承,难免会感到寂寥悲凉和心灰意冷。没有孩子,我们生活就失去乐观的动力和幸福的源泉……看到朝气蓬勃的孩子们,我们就会精神振奋、满怀希望;而不会因为虚度光阴,发出这种悲观颓废的叹息。
《龙虫并雕斋琐语》中有这样一句话:
如来佛和观音菩萨都是保佑我们平安幸福的。孩子如同未来的如来佛和观世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供养孩子?
关羽虽然失败,但是烽火台的战略意义不可否定,也不能否定。
孩子如同一个家庭单位的战略武器,可以一生不用,但是我们不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