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亲子矛盾源于这三个错误沟通方式
更新时间:2025-03-27 11:25 浏览量:4
在亲子沟通中,家长的语气很重要。温和而坚定的语气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与信任;过于严厉或急躁的语气可能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好言相劝下,回馈家长的是孩子的我行我素。难免在孩子“撞到南墙时”有点幸灾乐祸和“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心态,同时期盼孩子能跟自己低头。
孩子心思很敏锐,再加上处于争强好胜的年龄,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亲子沟通中语气的平和与耐心,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家长的语气也可能成为消极和抵触情绪的滋生土壤,让孩子产生「算了我就这样」「努力也没用」「我偏这样」的消极念头。
家长细微的变化,往往能决定孩子的态度和行为。让我们看看日常生活中的片段:
01命令式催促
回到家,看孩子窝在沙发上看漫画,扔下一句“赶紧写作业”。
一小时后端菜上桌,看孩子一动没动!“快吃饭,吃好饭写作业”。
孩子一口饭嚼1分钟,“快吃,作业还没写呢!”
其实孩子可能也不是不想写作业,只是太累了、心烦了、手酸了,想晚点写。但是一听妈妈句句话不离作业,句句话包含催促和命令的口吻,没有关心自己学习累不累和同学关系好不好,心理可能会埋下「在妈妈心中作业比我更重要」的种子。
当种子生根发芽时,就会逐渐消耗掉亲子存储的温馨关系。
02贬低式沟通
考试得了99分,这是这学期得的最高的分数,孩子很开心,和妈妈分享。
“你们班有得100分的吗?”
“那么多得100分的,你怎么没得?看看那些学习好的孩子都是怎么学习的。”
孩子本来很高兴的,却被妈妈的比较言语浇灭了开心的喜悦。孩子的自信心在无形中被打击,会产生自我怀疑“我不行”“我考不了满分”“我没有他们厉害”逐渐这种心理转化为自卑和自我否定,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
03情绪化沟通
一年级做练习,从6点做到10点。孩子很烦,家长也很焦虑,“这么简单都不会!”“这么点题做一晚上了!”“教了几次还不会?”家长吼叫式的情绪宣泄让孩子面对学习更焦虑。
语言的力量看似无形却能在孩子心中掀起巨浪。
想让孩子听从我们的话,不妨把孩子当成家庭中「共事的人」。
想想工作上,我们是如何让同事开心并积极配合我们工作的?除了用尊重的语气,是不是还要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他们的感受?还得时常关心他们的需求和压力,处好同事关系?
所以别把孩子当自己的附属品,就把他当成家庭中的「共事人」吧!为了共同经营好家庭这个“小公司”,一起努力。先从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做起。
“今天累不累?”
“有什么开心事吗?”
“学习上遇到难题了吗?”
“我能帮你什么吗?”
改变和孩子的沟通方式,用关心代替命令;用理解代替贬低;用平和代替情绪化,构建家庭良好的沟通氛围。
当孩子和我们敞开心扉,愿意分享他的日常点滴,愿意让我们了解他,愿意和我们说他的成长困惑……
当孩子愿意听我们说的话,我们的言语将更有力量,成为他成长路上的指引灯塔,引导孩子快乐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