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医保迎来重要提醒:这些“坑”可能让你保费打水漂,事关少儿医疗

更新时间:2025-03-19 01:30  浏览量:15

“孩子两次肺炎治疗,保费花了几百块,保险公司却一分钱都不赔!”广东的徐女士提起去年购买的少儿医疗保险,至今仍难掩愤怒。2024年8月,她花费800多元为孩子投保了一份号称“门诊住院1元起赔”的保险,结果孩子两次因肺炎住院均被拒赔——第一次因90天等待期内患病,第二次则以“等待期内的肺炎属于既往病史”为由再次驳回。更令她无奈的是,退保时仅能拿回几十元,“既不给赔也不给退,真是太坑了!”

徐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有媒体近期调查发现,随着少儿医疗需求增加,部分保险产品利用模糊条款、虚假承诺诱导家长投保,导致理赔纠纷频发。许多家长本为减轻医疗负担而购买保险,最终却陷入“花钱买摆设”的窘境。

“没有免赔额”“100%赔付”“覆盖40种常见病”……这类宣传语让不少家长心动。浙江的王女士正是被“30天生效、无等待期”的承诺吸引,花500元为孩子投保。然而孩子投保后一周发烧就医,却被保险公司以“30天等待期”为由拒赔。她翻遍合同发现,所谓的“等待期”既未在条款中标明,购买时也无人告知。“客服直接挂断电话,我只能自认倒霉。”王女士说。

类似情况在河北家长陈先生身上更为典型。代理人曾向他承诺“所有常见病100%报销”,但孩子半年后住院治疗时,实际报销比例却低至不足三成。原来,合同中暗藏“常见病报销比例降低”的细则。“这么关键的条款,为什么推销时只字不提?”陈先生懊悔道。

1. 等待期“埋雷”:疾病等待期(30-90天)内患病不赔,甚至将等待期内的症状列为“既往病史”,永久排除保障。

2.报销比例“缩水”:宣传中的“高比例赔付”实际仅针对少数疾病,常见病报销门槛高、比例低。

3. 免责条款“隐身”:如进口药、特殊治疗不赔等限制,常以小字标注或口头回避。

湖北刘女士的经历更具代表性。她被“涵盖多种常见疾病”的广告吸引,为女儿投保一年后,孩子因病住院却被告知“该病种不在保障范围内”。面对刘女士质问,保险公司仅以“宣传仅供参考,以合同为准”搪塞。天津李女士则因代理人承诺“大小病全额赔付”投保,结果孩子治疗中使用的进口药被合同底部一行小字排除在赔付范围外。

更讽刺的是增值服务的“缩水”。天津王先生花费万元购买的高端医疗险,承诺提供私立医院诊疗和高端体检,实际体验却是:私立医院连X光机都没有,预约的体检项目被简化为抽血了事。“所谓‘高端’服务,连基础医疗需求都无法满足。”他直言。

行业乱象何时休?家长投保需“三看”

面对“买前全能赔,买后不能报”的现状,家长们呼吁监管介入,但更需提升自身防范意识:

看条款而非广告:警惕“100%赔付”“0免赔”等绝对化宣传,重点核对疾病目录、报销比例、免责条款。

看续保规则:部分产品口头承诺“续保到19岁”,实则次年便涨价或停售。

看服务落地“高端体检”“私立医院”等增值服务,需确认具体项目和执行机构资质。

正如业内人士指出,少儿医疗险的本质应是“风险共担”,而非“套路博弈”。当前市场上仍存在部分良心产品,例如优化门诊报销流程、缩短等待期等设计,但家长需擦亮双眼,避免被华而不实的宣传迷惑。

信息来源:本文案例及数据均引自《法治日报》